高血压肾病是由原发性高血压引发的相关疾病,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具相应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诊断,治疗原则为控制血压、保护肾功能、治疗并发症,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如老年、儿童青少年、女性及有其他基础疾病者各有需留意之处。
发病机制
良性小动脉肾硬化:长期高血压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纤维化、萎缩,肾动脉硬化,导致肾实质缺血和肾单位不断减少。一般病程进展较为缓慢,通常需10-15年才出现明显肾损害表现。
恶性小动脉肾硬化:恶性高血压时,入球小动脉及小叶间动脉发生增殖性内膜炎及纤维素样坏死,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可出现肾功能恶化。
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高血压肾病早期可无明显泌尿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高血压本身的症状,如头痛、头晕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夜尿增多,这是因为肾小管对尿液的浓缩功能开始受损,一般夜尿次数增多且尿量也会有相应变化。
中后期表现:逐渐出现蛋白尿,蛋白尿一般为轻度至中度,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在1-2克左右。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肾功能逐渐减退,可出现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等表现,最终可能发展为肾衰竭,出现水肿(可表现为眼睑、下肢等部位水肿)、贫血、恶心、呕吐等一系列尿毒症症状。
诊断方法
病史: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一般高血压病史需达到5-10年以上才容易出现肾损害相关表现,但也有部分患者高血压病史较短但血压控制不佳时也可较快出现肾损害。
临床表现:如前面所述的夜尿增多、蛋白尿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可见轻度蛋白尿、少量红细胞及管型等。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眼底检查:可见高血压眼底改变,如视网膜动脉变细、狭窄、动静脉交叉压迫等,有助于辅助诊断高血压相关病变。
肾脏超声:早期可无明显异常,中后期可出现肾脏体积缩小等改变。
治疗原则
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是治疗高血压肾病的关键。一般对于没有并发症的高血压肾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如果合并有糖尿病,血压应控制得更严格,一般要求控制在125/75mmHg以下。可选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等。例如ACEI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但在肾功能严重减退(血肌酐大于265μmol/L)时可能需要慎用。
保护肾功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同时,对于已经出现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治疗并发症:如出现肾衰竭时,可能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等。
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群:老年人高血压肾病患者往往同时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降压治疗时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人对血压波动的耐受性较差,降压不宜过快过低,避免出现脑供血不足等情况。同时,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因为老年人肾功能本身可能就有一定程度的减退,使用肾毒性药物更需格外小心。
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出现高血压肾病相对较少,多是由于先天性肾血管疾病等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导致的肾损害。如果是儿童高血压引起的肾损害,首先要积极查找高血压的原因,如是否存在先天性肾脏疾病等。在降压治疗时,要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肾功能变化。
女性人群:女性高血压肾病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需要特别注意。妊娠可能会加重高血压肾病患者的肾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所以在妊娠前需要评估肾功能等情况,妊娠期间要密切监测血压、肾功能等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有其他基础疾病人群:如果高血压肾病患者同时合并有糖尿病,那么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还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饮食上要注意低糖、低脂、低盐,合理控制热量摄入等。如果合并有冠心病,在选择降压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心脏的影响,避免使用对心脏有明显不良影响的降压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