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是一组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机制与滤过膜损伤致大量蛋白尿进而引发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有关,有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因,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肾活检诊断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免疫抑制治疗及并发症防治,儿童患者治疗需谨慎权衡利弊。
一、发病机制
大量蛋白尿是肾病综合征的核心病理生理改变。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具有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作用,能有效阻止蛋白质尤其是大分子蛋白的滤出。当各种病因导致滤过膜损伤时,电荷屏障或分子屏障被破坏,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的通透性增加,大量白蛋白从尿中丢失,导致血浆白蛋白浓度下降,进而引起低蛋白血症。为了维持胶体渗透压平衡,血管内的水分会向组织间隙移动,从而出现水肿。同时,肝脏会代偿性合成蛋白质,由于合成的蛋白中包括一些异常的脂蛋白等,再加上脂代谢紊乱等因素,可导致高脂血症。
二、临床表现
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g。
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患者可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表现。
水肿:水肿是常见症状,可从眼睑、下肢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严重时可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
高脂血症: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升高,患者可表现为皮肤黄色瘤等。
三、常见病因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由肾脏本身疾病引起,如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不同的病理类型好发于不同的人群,比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多见于儿童;膜性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由其他系统疾病引起,如糖尿病肾病(常见于有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随着病程进展可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女性,患者除了肾脏表现外,还可有多系统受累表现,如面部红斑、关节痛等)、过敏性紫癜肾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常有过敏性紫癜的皮肤表现,如双下肢紫癜等)、感染相关性肾病(如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等,有相应的感染病史及相关病毒指标异常)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首先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四大表现,其中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是诊断的必备条件。然后需要进一步通过肾活检病理检查明确病理类型,以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可引起蛋白尿、水肿的疾病相鉴别,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继发肾病综合征、遗传性肾病(如Alport综合征等,有家族遗传史,可伴有听力障碍、眼部异常等)等。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实验室检查及必要时的肾活检等手段进行鉴别。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水肿明显时应限制钠盐摄入,一般钠盐摄入量为每天小于3g。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热量摄入,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
对症治疗
利尿消肿:可使用利尿剂,如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等)、袢利尿剂(呋塞米等)等,但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利尿导致血容量不足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使用利尿剂需谨慎,要密切观察尿量、电解质等情况。
减少蛋白尿: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如贝那普利等,这类药物除了可以降低血压外,还能通过降低肾小球内压,减少尿蛋白排出。
免疫抑制治疗: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比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常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初始治疗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对于激素抵抗、依赖或频繁复发的患者,可能需要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时,要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如环磷酰胺可导致骨髓抑制、出血性膀胱炎等,需密切监测血常规、尿常规等指标。对于儿童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更要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及治疗方案。
并发症防治:积极防治感染(感染是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需及时选用敏感、强效且无肾毒性的抗生素治疗)、血栓栓塞(由于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如肾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可使用抗凝剂,如低分子肝素等预防和治疗)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