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与椎管狭窄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电生理检查上有差异,临床表现方面腰椎间盘突出腰痛首发、青壮年常见,椎管狭窄有间歇性跛行、中老年多见;影像学检查中X线、CT、MRI各有不同表现;电生理检查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也有区别,特殊人群如儿童及老年患者有其特点,需综合鉴别。
一、临床表现差异
1.腰椎间盘突出
疼痛特点:腰痛常为首发症状,多数患者有明确的腰部扭伤等诱因,疼痛可放射至臀部及下肢,下肢放射痛多为单侧,疼痛性质可为酸痛、胀痛或电击样痛,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可加重。以青壮年患者较为常见,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久坐久站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易患,病史方面多有腰部外伤或慢性劳损病史。
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下肢麻木、肌力下降等,常见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和运动异常,如腰4-5椎间盘突出常累及坐骨神经,表现为小腿外侧及足背外侧感觉减退,拇长伸肌肌力减弱等。
2.椎管狭窄
疼痛特点:间歇性跛行是其典型表现,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停下休息片刻才能继续行走,疼痛与姿势密切相关,站立、行走时症状加重,平卧、弯腰或下蹲时症状减轻。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群更为多见,生活方式上长期脊柱负重、退变等因素相关,病史中常存在脊柱退变、外伤等情况。
神经功能障碍:神经功能障碍相对较轻且进展缓慢,可出现双侧下肢症状,感觉障碍范围较广,多为双侧下肢的感觉减退,运动障碍相对腰椎间盘突出较轻,但随着病情进展也可出现肌力下降等情况。
二、影像学检查鉴别
1.X线检查
腰椎间盘突出:X线平片可显示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但这些表现并非特异性,部分患者可无明显异常。
椎管狭窄:X线片可见腰椎管矢状径减小,一般认为腰椎管矢状径小于12mm可考虑椎管狭窄,同时可观察到椎体骨质增生、椎间关节退变等表现。
2.CT检查
腰椎间盘突出: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可看到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等情况,表现为椎间盘后缘局限性突出,密度与相应椎间盘一致。
椎管狭窄:CT可明确椎管狭窄的类型,如中央型椎管狭窄可见椎管前后径减小,椎体后缘骨赘、黄韧带肥厚等导致椎管有效容积减小;侧隐窝狭窄可观察到侧隐窝前后径小于3mm,神经根受压等情况。
3.MRI检查
腰椎间盘突出:MRI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手段,可多平面成像,清晰显示椎间盘髓核突出的部位、程度及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情况,能看到髓核组织通过破裂的纤维环突出于椎管内,T2加权像上多呈低信号。
椎管狭窄:MRI可直观显示椎管、神经根管及椎间孔的形态和结构,能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的程度和部位,清晰显示硬膜囊、神经根受压情况,对于中央管狭窄、侧隐窝狭窄及神经根管狭窄均可很好地显示,表现为椎管内结构受压变窄等情况。
三、电生理检查鉴别
1.肌电图
腰椎间盘突出:可出现受累神经支配肌肉的肌电图异常,如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等失神经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多相波增多等,根据神经受累情况出现相应肌肉的电生理改变。
椎管狭窄:肌电图改变相对较轻,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情况,但一般不如腰椎间盘突出明显,多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的轻度改变。
2.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腰椎间盘突出:受累神经的传导速度可减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可出现异常,根据突出部位和受累神经的不同,传导速度减慢的程度和部位有所差异。
椎管狭窄: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也可发现传导速度减慢,但通常程度相对较轻,且多为双侧神经受累时传导速度减慢的程度相对均匀,与腰椎间盘突出单侧受累时的传导速度改变有所不同。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腰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较为罕见,若儿童出现类似腰腿痛等症状,需考虑先天性脊柱发育异常等其他疾病;对于老年患者,要充分考虑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情况,在检查和鉴别时需综合考虑,治疗上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保守治疗等对身体负担较小的方式,同时关注老年患者的全身状况和合并症对治疗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