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女性因生理结构等因素易受影响,常见病因有长期不良姿势、腰部外伤未愈、内分泌变化等,症状表现为腰部疼痛(隐痛、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等)和活动受限,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预防需保持正确姿势、适度锻炼、选合适装备,康复可采用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女性出现腰部不适应及时关注就医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女性腰部肌肉、筋膜等组织因生理结构特点及日常活动等因素易受影响。女性腰部脊柱周围肌肉相对男性可能在力量等方面有差异,且女性骨盆较宽,腰椎生理前凸相对明显,这使得腰部肌肉等组织承受的力学负荷有一定特点。
二、常见病因
1.长期不良姿势
久坐:现代女性长时间坐在办公室工作,久坐时腰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如女性每天久坐办公超6小时,腰部肌肉持续收缩,会导致肌肉疲劳,长期如此易引发腰肌劳损。
久站:像教师等职业的女性,长时间站立,腰部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以维持身体姿势,也会使肌肉劳损风险增加。
不良坐姿睡姿:例如长期弯腰驼背坐姿,睡觉时床垫过软或过硬导致腰部肌肉无法放松等,都会影响腰部肌肉正常力学平衡,引发劳损。
2.腰部外伤未愈:女性腰部曾有过扭伤等外伤情况,如果没有得到proper治疗或恢复不充分,受伤的肌肉、筋膜等组织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形成瘢痕组织,导致肌肉力学性能改变,容易再次出现劳损。比如腰部扭伤后仅休息几天就恢复日常活动,未让受损组织完全修复,后续就可能发展为腰肌劳损。
3.内分泌变化:女性在生理期、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内分泌会发生变化。孕期女性随着胎儿增大,腰部负荷增加,同时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的弹性和稳定性;生理期时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腰部肌肉紧张度改变;哺乳期女性照顾婴儿姿势不当等也可能引发腰肌劳损。
三、症状表现
1.腰部疼痛
多为腰部隐痛,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但反复发作。例如女性劳累一天后腰部疼痛明显,休息一晚上后疼痛有所减轻,但第二天劳累又会加重。
疼痛可局限于腰部某一部位,也可向臀部放射,但一般不超过膝关节。
2.腰部活动受限:腰部活动时感觉不灵活,如弯腰困难,转身等动作受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女性可能发现穿鞋子等需要弯腰的动作变得吃力。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腰部肌肉有无压痛,常见压痛部位在骶棘肌处、腰椎横突等部位,通过按压这些部位来判断是否有肌肉劳损情况。
2.影像学检查:一般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可排除腰椎骨折等器质性病变;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腰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情况,若有腰肌劳损,可见肌肉水肿等改变。
五、预防与康复
1.预防措施
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坐、站还是走,都要保持正确姿势。坐时应保持腰部挺直,椅子要有合适的高度和支撑;站立时收腹挺胸,骨盆中立位;行走时抬头挺胸,步伐适中。
适度锻炼:进行腰部肌肉锻炼,如平板支撑,女性可从每次坚持10-15秒开始,逐渐增加时间;还有小燕飞动作,俯卧位,头、上肢和下肢向上抬起,像飞燕一样,每次坚持几秒,重复多次。适度锻炼能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维持腰部稳定性。
选择合适的装备:女性穿鞋子要选择合适的鞋跟高度,避免长期穿高跟鞋,高跟鞋会改变身体重心,增加腰部负担;选择合适的床垫,床垫过软会使腰部下陷,脊柱生理曲度改变,过硬则不能缓冲压力,一般选择软硬适中的床垫。
2.康复方法
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敷于腰部,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能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还可进行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腰部按摩,放松腰部肌肉,但要注意按摩力度适中。
康复训练:在疼痛缓解期,继续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如进行五点支撑法等康复训练,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几秒后缓慢放下,重复多次。
女性若出现腰部相关不适,应及时关注,若怀疑有腰肌劳损,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康复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