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性肾病的诊断涉及多方面标准,临床表现有泌尿系统的血尿、蛋白尿、肾功能损害及全身的血尿酸升高;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酸检测、尿液检查(尿常规见尿酸盐结晶、24小时尿尿酸测定);影像学检查有超声检查可发现肾脏实质回声等改变、CT检查能清晰显示尿酸盐结晶沉积等;病理检查中肾活检病理是金标准,光镜下见肾间质尿酸盐结晶沉积等。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检查指标的表现及检查的考量因素有差异。
一、临床表现相关标准
1.泌尿系统表现
可能出现血尿,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其发生与尿酸盐结晶在泌尿系统沉积导致黏膜损伤等有关。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和成人在血尿表现上可能无本质差异,但儿童需考虑先天性尿酸代谢相关疾病的可能。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尿酸饮食等可能增加血尿发生风险。
蛋白尿也是常见表现之一,蛋白尿的程度可轻可重,从少量蛋白尿到大量蛋白尿都有可能出现。不同性别患者在蛋白尿发生概率上无显著特异性差异,但长期患病的患者更易出现蛋白尿相关并发症。
肾功能损害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情况,不同年龄阶段患者肾功能损害的进展速度可能不同,儿童患者若有先天性尿酸代谢异常,肾功能损害可能进展较快,而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肾功能减退等因素,肾功能损害相对更易加重。
2.全身表现
血尿酸升高是重要的全身表现指标,一般来说,男性血尿酸水平>420μmol/L,女性血尿酸水平>360μmol/L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而尿酸性肾病往往与高尿酸血症相关,血尿酸持续升高会导致尿酸盐在肾脏沉积,引发肾脏病变。不同性别在血尿酸正常范围略有差异,女性绝经后血尿酸水平可能更接近男性正常范围。生活方式中,高嘌呤饮食、饮酒等会影响血尿酸水平,有高尿酸血症病史的人群更易发展为尿酸性肾病。
二、实验室检查相关标准
1.血尿酸检测
血尿酸是诊断尿酸性肾病的关键实验室指标之一。通过血液检测血尿酸水平,如前面所述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提示高尿酸血症。对于儿童患者,需要参考儿童不同年龄段的血尿酸正常范围标准,儿童血尿酸正常范围相对成人较低,且儿童的尿酸代谢受生长发育等因素影响。有家族性尿酸代谢异常病史的儿童更需密切监测血尿酸水平。
2.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见尿酸盐结晶,在尿液中发现尿酸盐结晶对于诊断尿酸性肾病有重要提示意义。不同年龄患者尿液中尿酸盐结晶的检出情况可能不同,儿童尿液中出现尿酸盐结晶需排查先天性尿酸代谢疾病。
24小时尿尿酸测定:测定24小时尿液中尿酸的排泄量,若24小时尿尿酸排泄增多,提示尿酸生成过多或肾脏排泄尿酸障碍,这对于判断尿酸性肾病的病因有帮助。不同性别在24小时尿尿酸排泄量上无绝对特异性差异,但生活方式如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等会影响24小时尿尿酸排泄量。
三、影像学检查相关标准
1.超声检查
肾脏超声可能发现肾脏实质回声增强等改变,随着病情进展,肾脏形态可能出现改变,如肾脏体积早期可能正常或轻度增大,后期可能缩小等。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需要考虑儿童肾脏的生理结构特点,儿童肾脏相对较小,超声检查时要准确判断肾脏的大小、回声等情况。老年患者肾脏本身有一定程度的生理性萎缩,超声检查时需注意与尿酸性肾病导致的肾脏改变相鉴别。
2.CT检查
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肾脏内尿酸盐结晶沉积的情况,能发现肾脏实质内是否有尿酸盐结石等病变。对于不同年龄患者,CT检查的适应证和解读需考虑年龄因素,儿童患者进行CT检查需权衡辐射风险,尽量采用辐射剂量较低的检查方法,而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因素对CT检查的耐受性不同。
四、病理检查相关标准
1.肾活检病理
肾活检病理是诊断尿酸性肾病的金标准之一。光镜下可见肾间质内有尿酸盐结晶沉积,肾小管可能有尿酸盐结晶阻塞等改变。免疫荧光检查一般无特异性免疫复合物沉积。电镜下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或间质中有尿酸盐结晶。对于儿童患者,肾活检是有创检查,需谨慎评估适应证,严格掌握禁忌证,如存在严重出血倾向等情况不宜进行肾活检。老年患者进行肾活检也需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等,以确保检查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