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炎由链球菌等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前驱感染后1-3周发病,有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预后大多良好;慢性肾炎由多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导致,起病隐匿,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迁延不愈,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治疗以防止恶化等为主,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发展及治疗预后中有不同体现,治疗上急性肾炎以休息对症为主,慢性肾炎需控制血压、限制蛋白磷摄入等并根据病情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急性肾炎:通常是由链球菌等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所致,是一种急性起病的肾脏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起炎症反应。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略多于女性,常在前驱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后1-3周发病。
慢性肾炎:是由多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导致的一组长病程的肾脏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免疫炎症、非免疫非炎症等多种因素。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性别差异相对不似急性肾炎那样明显,起病方式多样,多数起病隐匿。
二、临床表现
急性肾炎
症状:起病时常见血尿,可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约30%-50%患者有肉眼血尿,尿色呈洗肉水样等;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一般为轻至中度蛋白尿;常出现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晨起明显,严重时可波及全身;多数患者有高血压,儿童患者高血压相对更为常见;部分患者有乏力、腰酸、纳差等全身症状。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可见红细胞、蛋白尿、管型等;血清补体C3可暂时性降低,8周内多恢复正常,这是急性肾炎的一个特征性表现;肾功能检查早期一般正常,少数患者可有一过性轻度肌酐升高。
慢性肾炎
症状: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迁延不愈,病情时轻时重,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表现为乏力、疲倦、腰部疼痛、食欲减退等;后期可出现贫血、电解质紊乱等全身表现。
实验室检查:蛋白尿持续存在,程度不等,一般为轻至中度蛋白尿;血尿多为镜下血尿,也可伴有少量肉眼血尿;肾功能检查早期可正常或轻度异常,随着病情进展,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常规可出现血红蛋白降低等贫血表现;血生化检查可发现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三、病程及预后
急性肾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多数在数周内临床症状消失,尿常规恢复正常,肾功能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遗留镜下血尿、少量蛋白尿,但多数也可在数月至1年内逐渐消失,仅极少数患者可转为慢性肾炎。儿童患者急性肾炎的预后一般较成人好。
慢性肾炎: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其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理类型、蛋白尿程度、血压控制情况、是否合并其他并发症等。一般来说,病理类型较轻、蛋白尿程度较轻、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病理类型较重、大量蛋白尿、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预后较差。
四、治疗原则
急性肾炎: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休息非常重要,急性期需卧床休息直至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常。对症治疗包括利尿消肿(可使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降血压(可选用钙通道阻滞剂等)。由于急性肾炎是感染后免疫反应所致,一般不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治疗,但如果有明显感染灶,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感染灶。
慢性肾炎:治疗目的是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临床症状及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主要治疗措施包括积极控制高血压,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降压药物,这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的摄入;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如感染、劳累、妊娠及肾毒性药物等;对于有血尿、蛋白尿等表现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选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的发生、发展及治疗预后中都有不同体现,例如儿童急性肾炎相对成人恢复快,女性慢性肾炎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需特别注意病情变化,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患者发生慢性肾炎时病情可能进展更快等,在临床诊疗中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