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是由急性骨髓炎迁延或低毒性细菌感染所致,病变涉骨膜等组织,局部有窦道等表现,全身有静止或发作时不同症状,可通过影像学、实验室及细菌学检查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抗生素,不同人群如儿童、成年、老年患者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
病因
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彻底:急性骨髓炎时,细菌侵入骨组织后,若机体抵抗力较强或治疗不恰当,感染未能完全控制,细菌持续存在于骨内,就可能转为慢性骨髓炎。例如,急性骨髓炎患者未接受规范、足疗程的抗生素治疗,感染灶残留。
细菌毒力低:某些毒力较低的细菌感染,如结核杆菌引起的骨结核,起病隐匿,病程较长,也可表现为慢性骨髓炎的过程;还有一些毒力不强的化脓性细菌感染,机体自身的免疫防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感染的急性发作,从而形成慢性骨髓炎。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局部会有长期不愈合的窦道,窦道内会反复流出脓性分泌物,部分患者窦道周围皮肤会出现色素沉着、瘢痕形成。病变部位可能有疼痛、肿胀,在急性发作期疼痛、肿胀会加重。病变骨所在部位可能有增粗、变形,由于骨质破坏与修复交替进行,骨皮质可能增厚,骨骼外形不规则。
全身表现:在慢性骨髓炎静止期,患者全身症状不明显,可能仅有轻微乏力等;当急性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精神状态较差。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可见骨皮质增厚、骨髓腔变窄,有不规则的骨质破坏区和死骨形成,死骨表现为高密度的块状影。
CT检查:对于发现较小的死骨、骨膜下脓肿等比X线更敏感,能清晰显示骨皮质内外的病变情况。
MRI检查:在慢性骨髓炎早期,就能发现骨髓内的炎性改变,对于判断骨髓炎的范围、是否有软组织感染等有重要价值,能更早地发现病变。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在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血沉(ESR)加快,C-反应蛋白(CRP)升高,这些指标可反映体内炎症反应的程度。
细菌学检查:通过窦道分泌物涂片、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明确感染的细菌种类,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为主
病灶清除术:彻底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和坏死的软组织,消除感染源。例如,对于有明显死骨形成的慢性骨髓炎患者,需要通过手术将死骨取出,同时刮除感染的肉芽组织。
骨缺损的处理:对于较大的骨缺损,可能需要采用植骨术,如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等,促进骨的修复。但植骨需要在感染完全控制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容易导致感染复发。
软组织修复:对于窦道周围瘢痕组织较多、影响局部血运和愈合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软组织修复手术,如皮瓣转移术,改善局部组织的血供和促进伤口愈合。
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在手术前后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但抗生素的使用需要遵循足量、足疗程的原则,且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避免长期使用导致细菌耐药。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慢性骨髓炎可能会影响骨骼的生长和发育。例如,病变累及骨骺时,可能导致肢体短缩、畸形等。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手术对骨骺的影响,尽量选择对骨骺损伤较小的手术方式。同时,儿童的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在感染控制方面需要密切观察,抗生素的选择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的药物。
成年患者:成年患者的机体代谢和修复能力相对稳定,但在治疗慢性骨髓炎时,需要考虑其工作、生活等社会因素对治疗的影响。例如,手术治疗后需要一定时间的康复,成年患者可能需要在工作和康复之间进行平衡。在抗生素使用方面,要注意药物对成年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成年患者的肝肾功能相对成熟,但长期使用抗生素仍可能造成一定负担。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骨髓炎合并这些基础疾病时,治疗难度会增加。例如,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骨髓炎时,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伤口愈合和感染的控制。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在手术耐受性方面需要进行全面评估,选择对机体打击较小的治疗方案,抗生素的使用要兼顾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