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肱骨大结节骨折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保守适用于无明显或轻度移位,用外展支架或三角巾悬吊固定并康复锻炼;手术用于移位明显或累及关节面,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肌肉收缩等,中期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锻炼,后期全面功能及日常活动训练,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保守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右肱骨大结节骨折,可考虑保守治疗。一般适用于骨折块移位小于1cm,且肩关节功能稳定的患者。例如,一些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或者骨折移位不明显时多采用保守治疗。
2.具体措施
固定:通常采用肩关节外展支架或三角巾悬吊固定。外展支架固定可使肩关节保持在适当的外展位置,有利于骨折断端的稳定,一般固定时间为4-6周。三角巾悬吊则相对简便,将患肢悬吊于胸前,保持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同样能起到固定骨折部位的作用,但固定的稳定性相对外展支架稍差。
康复锻炼:在固定期间就需要开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早期可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腕关节的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一般固定1-2周后,可逐渐开始进行肩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即在不引起骨折部位明显活动的情况下,收缩肩关节周围的肌肉,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
二、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
移位明显:当右肱骨大结节骨折移位超过1cm,或合并肩关节脱位、肱骨外科颈骨折等情况时,多需要手术治疗。例如骨折块移位明显,影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和稳定性时,手术能够更好地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
累及关节面:如果骨折累及肩关节面,为了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促进肩关节的良好功能恢复,也需要手术治疗。因为关节面不平整会导致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卡顿等问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术切口暴露骨折部位,将移位的骨折块复位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地复位骨折,提供稳定的固定,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肩关节功能的恢复。一般术后需要适当的康复锻炼配合,康复锻炼的时间和强度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而定,通常在术后2-3天就可以开始进行肩袖等周围肌肉的轻度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
三、康复恢复要点
1.早期康复(术后或固定后1-2周)
肌肉收缩锻炼:主要进行肩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如前所述,每次收缩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3-4组。同时继续加强手指和腕关节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长发育快,康复锻炼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但要保证足够的活动量以促进功能恢复。
2.中期康复(固定后3-6周)
关节活动度锻炼:在骨折部位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开始进行肩关节的被动和主动关节活动度锻炼。被动活动度锻炼可由他人帮助进行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活动,活动范围逐渐增加,每次活动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主动活动度锻炼则是患者自己进行肩关节的上述活动,从较小的范围开始,逐渐增加。例如,患者可以尝试用健侧手辅助患侧手进行肩关节的上举等动作,但要注意避免暴力。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康复锻炼要更加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活动范围和强度。
肌肉力量锻炼:进一步加强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锻炼,可进行一些抗阻力的轻度锻炼,如用弹力带进行肩关节的外展、内收等抗阻练习,每次练习10-15次,每天3-4组。
3.后期康复(骨折愈合后,一般6周以上)
全面功能锻炼:此时骨折基本愈合,要进行全面的肩关节功能锻炼,包括肩关节的各个方向的大幅度活动,如肩关节的环转运动等。同时可以增加一些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如穿衣、梳头、洗脸等,以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儿童患者,经过后期康复锻炼,一般能够较好地恢复肩关节功能,但仍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再次受伤。而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骨折愈合和康复锻炼的效果,同时要定期监测基础疾病指标,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的康复方案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