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尿液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可辅助评估肾脏情况,肾活检能确诊肾脏疾病及明确病理类型,血液检查中血清肌酐、尿素氮、eGFR可反映肾功能,尿液检查中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有相应指标及意义,超声观察肾脏大小形态结构等,CT清晰显示细微结构,MRI在血管显示等有优势,肾活检是有创但重要的确诊手段且儿童需特殊评估准备。
尿素氮(BUN):尿素是蛋白质代谢的终产物,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排出。正常成人尿素氮范围约3.2~7.1mmol/L。尿素氮升高可见于多种情况,如肾功能不全、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等。但尿素氮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如血清肌酐特异性高。比如高蛋白饮食后,尿素氮会暂时性升高;消化道出血时,肠道吸收大量含氮物质,也会导致尿素氮升高。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血清肌酐、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计算得出,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eGFR<60ml/(min·1.73m2)且持续3个月以上,提示慢性肾脏病。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eGFR正常范围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年轻人的eGFR相对较高,女性略低于男性。例如,年轻男性eGFR正常范围通常在90~120ml/(min·1.73m2)左右,而老年男性和女性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尿液检查
尿常规
尿蛋白:正常尿液中仅有少量蛋白,尿常规检测尿蛋白呈阴性。当肾小球滤过膜受损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时,尿蛋白会增多,尿蛋白阳性提示可能存在肾脏病变,如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
尿红细胞:正常尿液中无红细胞或仅有少量红细胞。尿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例如,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红细胞形态多为畸形红细胞,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红细胞形态多为正常形态。
尿比重:正常尿液比重在1.010~1.025之间,可反映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肾功能受损时,肾脏浓缩稀释功能下降,尿比重会降低且固定,多在1.010左右。比如慢性肾衰竭患者,尿比重常固定在1.010左右。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准确收集24小时尿液,测定其中的蛋白含量。正常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150mg。若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150~300mg之间为微量蛋白尿,大于300mg则为临床蛋白尿,提示肾脏病变程度相对较重,如大量蛋白尿(>3.5g/24h)常见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肾脏体积缩小常见于慢性肾衰竭,而肾脏体积增大可能见于急性肾衰竭、多囊肾等情况。通过超声还能发现肾脏的结石、囊肿、肿瘤等病变。例如,多囊肾患者的肾脏超声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囊性无回声区。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相对安全,无辐射,能较好地观察肾脏的基本结构。在检查前,儿童需要适当饮水使膀胱充盈,以更好地显示肾脏周围结构,但要注意避免过度饮水导致不适。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肾脏的细微结构,对于肾脏肿瘤、结石等的诊断有重要价值。CT增强扫描还可以了解肾脏的血流情况。不过,CT检查有一定辐射,在进行检查时要注意对非检查部位的防护。对于儿童,要严格掌握CT检查的适应证,权衡辐射风险和诊断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对肾脏病变的诊断也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显示肾脏血管方面具有优势,如可以清晰显示肾血管的狭窄、畸形等情况。MRI无辐射,对于一些不适合进行CT检查的患者(如孕妇、对碘造影剂过敏者)是较好的选择。但MRI检查时间相对较长,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金属关节等)的患者不能进行MRI检查。
肾活检
肾活检是确诊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穿刺获取少量肾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肾脏病变的病理类型,如肾小球肾炎的具体病理分型(如微小病变型、系膜增生型等)、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等。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的肾功能衰竭患者,肾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但肾活检是有创检查,可能会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肾活检需要在严格的评估和准备下进行,要考虑儿童的配合程度以及出血风险等因素。在肾活检前,需要完善相关检查,如凝血功能检查等,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尿液情况,防止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