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涉及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肾单位高代谢致氧自由基增多损伤肾小管-间质,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炎症反应,存在氧化应激与抗氧化失衡,且遗传因素影响个体易感性,残余肾单位代偿致“三高”、肾单位高代谢生氧自由基、炎症介质参与炎症、氧化抗氧化失衡及遗传因素均促使慢性肾功能衰竭发展。
一、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
1.发生机制: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残余肾单位为了代偿,会出现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的“三高”现象。这是因为健存肾单位的血流量增加,单个肾单位的滤过负荷加重。从血流动力学角度来看,肾小动脉阻力降低,使得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力升高。例如,当部分肾单位受损后,健存肾单位的入球小动脉扩张,出球小动脉收缩,进一步促使肾小球内压力升高。这种“三高”状态会导致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基底膜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滤过增加,进而刺激系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加速肾小球硬化。在儿童患者中,如果存在先天性肾发育异常等基础病史,更容易出现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的紊乱,从而引发相关的病理改变;对于成年患者,长期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可能会促使这种“三高”状态的发展。
二、肾单位高代谢
1.发生机制:残余肾单位的单个肾单位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导致氧自由基产生增多,进而引起肾小管-间质损伤。肾单位高代谢的原因与肾单位功能的代偿性改变有关,健存肾单位为了弥补受损肾单位的功能,其代谢活动增强。例如,细胞内的线粒体功能发生变化,使得能量代谢途径改变,产生更多的氧自由基。在女性患者中,若本身存在内分泌代谢的特点,可能在这种高代谢状态下更容易受到氧化应激的损伤;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饮食)的患者,会加重肾单位高代谢带来的损伤,因为高脂饮食会影响肾脏细胞的代谢功能,进一步促进氧自由基的生成和肾单位的损伤进程。
三、炎症介质的作用
1.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其中。例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可刺激细胞外基质的合成,抑制其降解,导致细胞外基质在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积聚,促进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以引起炎症反应,诱导肾小球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的损伤,加重肾脏的炎症状态。白细胞介素-1(IL-1)等炎症介质也参与了肾脏局部的炎症反应过程,它们可以招募炎症细胞浸润肾脏组织,进一步加重肾单位的损伤。在儿童患者中,自身免疫系统的发育特点可能使他们对炎症介质的反应更为敏感,若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等病史,更容易因炎症介质的异常作用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成年患者如果有慢性感染性疾病等病史,会使体内炎症介质的水平持续升高,加速肾脏的病理损伤过程。
四、氧化应激与抗氧化失衡
1.氧自由基产生与清除失衡:慢性肾功能衰竭时,体内氧化应激与抗氧化失衡。一方面,各种原因导致氧自由基产生增多,如肾单位高代谢产生的氧自由基、炎症反应过程中激活的细胞产生的氧自由基等;另一方面,体内的抗氧化物质,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的活性降低,使其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下降。氧自由基可以损伤细胞膜、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导致细胞功能障碍和死亡。在老年患者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抗氧化系统的功能本身就会减退,更容易出现氧化应激与抗氧化失衡的情况,从而加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对于有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促进氧自由基的产生,进一步加重这种失衡状态,对肾脏造成更严重的损伤。
五、遗传因素的影响
1.基因多态性与易感性:遗传因素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某些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影响个体对肾脏损伤因素的易感性。例如,一些与肾脏血流动力学调节、细胞外基质代谢、氧化应激相关的基因的多态性,会使个体在相同的外界致病因素作用下,更容易发生慢性肾功能衰竭。在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中,后代患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他们携带了相关的易感基因。对于有家族遗传背景的患者,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肾脏功能,早期发现肾脏损伤的迹象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在生活方式上要更加注意保护肾脏,避免加重肾脏负担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