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为牙源性鼻窦炎需从病史采集(询问儿童乳牙及成人恒牙等牙齿相关病史)、症状表现(关注儿童和成人局部的鼻部、眼部面部及牙齿症状,以及全身症状)、体格检查(鼻部、口腔牙齿、面部眼部检查)、辅助检查(影像学的X线、CT、MRI及实验室的血常规、鼻腔分泌物涂片培养等)多方面综合评估。
一、病史采集
1.牙科病史询问
儿童:需询问是否有乳牙龋齿、换牙期相关牙齿问题等情况,因为儿童牙齿发育阶段若出现问题,较易引发牙源性鼻窦炎。比如乳牙龋齿未及时处理,细菌可能通过牙根周围组织等途径影响鼻窦。
成人:要了解是否有长期的恒牙龋齿、牙周炎、拔牙史等。例如长期的牙周炎可能导致局部细菌感染扩散,进而波及鼻窦引发牙源性鼻窦炎。
二、症状表现
1.局部症状
鼻部症状
儿童:可能出现鼻塞、流涕,流涕多为脓性,颜色可呈黄色或黄绿色。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可能还会表现出揉鼻子、频繁清嗓等行为。
成人:主要表现为鼻塞,脓涕量多少不一,有时可伴有嗅觉减退。
眼部及面部症状
儿童:部分可能出现眼部周围不适,如轻度的眼部胀感等,面部可能有轻度的压痛,但由于儿童对疼痛的表述相对模糊,需要仔细观察其行为表现。
成人:可出现眼部周围胀痛、面部压痛,如上颌窦相关的牙源性鼻窦炎可表现为上颌面部的压痛。
牙齿症状
儿童:乳牙相关的牙源性鼻窦炎可能伴有乳牙的疼痛、松动等情况。
成人:多有患牙的疼痛、咀嚼不适,如龋齿、牙周炎患牙等。
2.全身症状
儿童:可能出现发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由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全身反应可能较成人明显。
成人:部分患者可能有低热、乏力等全身表现,但一般不如儿童明显。
三、体格检查
1.鼻部检查
前鼻镜检查
儿童:检查时需轻柔操作,观察鼻腔黏膜是否充血,中鼻道或嗅裂是否有脓性分泌物积聚。儿童鼻腔较窄,操作要特别小心。
成人:查看鼻腔黏膜充血肿胀情况,中鼻道等区域有无脓性分泌物,有助于判断鼻窦开口是否有阻塞及感染情况。
间接鼻咽镜或鼻内镜检查
儿童:对于配合的儿童可使用小儿鼻内镜检查,能更清晰地观察鼻窦开口及鼻腔内情况,了解有无脓性分泌物从鼻窦开口流出。
成人:鼻内镜检查可更直观地看到鼻窦开口处的病变,如有无肿胀、脓性分泌物等。
2.口腔及牙齿检查
儿童:检查口腔内牙齿情况,包括乳牙的龋坏程度、牙周情况等,因为儿童牙源性鼻窦炎很多与乳牙问题相关。
成人:详细检查患牙,如龋齿的深度、牙周袋的情况等,判断牙齿病变与鼻窦感染的关系。
3.面部及眼部检查
儿童:检查面部有无肿胀,眼部有无红肿、压痛等,儿童眼部周围组织相对疏松,感染扩散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
成人:检查面部压痛的具体部位,眼部有无红肿、视力有无影响等,比如上颌窦牙源性鼻窦炎可检查上颌面部的压痛情况。
四、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儿童: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但儿童对辐射较敏感,应尽量控制辐射剂量。X线片可观察鼻窦的大致情况,如窦腔是否混浊、有无积液等,但分辨率相对较低。
成人:X线检查可辅助判断鼻窦情况,但对于细微病变显示不如CT清晰。
CT检查
儿童:能清晰显示鼻窦的结构,判断鼻窦内有无炎症、积液、骨质破坏等情况,但要注意辐射防护,一般在病情需要时才进行。例如可明确牙源性病变与鼻窦的关系,如是否有牙根突入鼻窦等情况。
成人:CT是诊断牙源性鼻窦炎的重要手段,能精准显示鼻窦内的病变范围、程度,以及与牙齿等结构的关系,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MRI检查
一般在怀疑有鼻窦内复杂病变或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时使用,对于儿童和成人都可应用,但相对CT来说费用较高,且对于骨质结构的显示不如CT。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儿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反映感染情况,儿童感染时白细胞可能升高,若伴有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增高。
成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变化也可辅助判断感染状态,如细菌感染时一般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鼻腔分泌物涂片及培养
可明确分泌物中的病原体类型,指导抗生素的选择,儿童和成人都可进行该项检查,但儿童采集分泌物相对困难,需轻柔操作。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等多方面综合评估,来判断是否为牙源性鼻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