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小肠炎会引发消化系统、全身及其他多种表现。消化系统有腹痛(脐周隐痛、胀痛等,受多种因素影响,因炎症刺激肠黏膜神经末梢及致肠道蠕动紊乱引发)、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因炎症致小肠黏膜吸收分泌失调);全身有营养不良(体重减轻等,因小肠黏膜受损致营养吸收障碍)、乏力(全身疲倦等,因营养不良供能不足及炎性介质影响代谢神经肌肉功能);其他有发热(部分低热,少数中度发热,因机体免疫反应致体温调节紊乱)、食欲不振(食欲下降,因炎症影响胃肠蠕动、消化液分泌及神经内分泌系统致食欲调节中枢紊乱)。
一、消化系统症状
1.腹痛
特点:慢性小肠炎患者的腹痛表现多样,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一般疼痛部位多在脐周附近,这是因为小肠主要集中在腹部中间区域。不同年龄阶段人群腹痛特点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述不清,常表现为哭闹不安等;成年人可较明确指出疼痛位置及性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等可能加重腹痛症状。有肠道基础病史的患者,腹痛可能更频繁或症状更明显。
机制:主要是由于炎症刺激小肠黏膜,导致肠壁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引起疼痛感觉。炎症会使肠黏膜充血、水肿,肠道蠕动功能紊乱,进而引发腹痛。
2.腹泻
表现:大便次数增多是常见表现,粪便性状可呈稀水样、糊状等。儿童慢性小肠炎腹泻时,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导致生长发育受影响,因为儿童肠道功能相对脆弱,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依赖于正常的肠道黏膜状态,炎症会破坏这种状态。成年人腹泻可能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生活方式上如经常熬夜、精神压力大等可能导致腹泻加重。有肠道感染病史的患者,再次发作时腹泻可能更易出现。
机制:炎症使小肠黏膜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失调,正常情况下小肠黏膜能够有效地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并调节肠道分泌物的分泌,炎症发生后,吸收功能下降,分泌功能亢进,导致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
二、全身症状
1.营养不良
表现:由于小肠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慢性小肠炎患者长期存在消化吸收障碍,会出现体重减轻、消瘦等表现。儿童会表现为身高增长缓慢、体重不增等。不同性别在营养不良表现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可能更关注自身体重变化。生活方式上,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挑食、偏食等会加重营养不良情况。有慢性小肠炎病史较长的患者,营养不良可能更严重。
机制:小肠黏膜受损,影响了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机体缺乏营养物质,出现营养不良的一系列表现。
2.乏力
表现:患者常感觉全身疲倦、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会影响日常活动。女性可能在生理期时乏力症状更易被察觉,因为生理期本身身体就相对虚弱。生活方式中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等会加重乏力感。有慢性小肠炎且合并贫血等情况的患者,乏力可能更明显。
机制:一方面是由于营养不良导致机体能量供应不足;另一方面,炎症反应会产生一些炎性介质,这些介质可能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和神经肌肉功能,从而引起乏力。
三、其他表现
1.发热
情况:部分慢性小肠炎患者可能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少数严重感染导致的慢性小肠炎可能出现中度发热。儿童对发热的耐受程度与成年人不同,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需要特别关注。生活方式上,身体抵抗力低下时,如熬夜、缺乏运动等,更易出现发热。有肠道感染病史未彻底治愈的患者,发热可能反复出现。
机制:是机体对炎症的一种免疫反应,炎症过程中,体内的免疫细胞被激活,释放炎性介质,这些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节紊乱,出现发热。
2.食欲不振
表现:患者食欲下降,不想进食。儿童可能表现为拒食、奶量减少等;成年人则是对食物的兴趣降低。不同性别在食欲不振表现上无本质差异,但女性可能更在意自身饮食对身材的影响,但慢性小肠炎导致的食欲不振主要是疾病本身引起。生活方式中,情绪不佳、环境改变等可能影响食欲,但慢性小肠炎患者的食欲不振主要是肠道炎症影响消化功能所致。有慢性小肠炎病史的患者,长期食欲不振会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等情况。
机制:炎症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同时,机体的炎症反应也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食欲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从而出现食欲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