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类型肾小球肾炎若未有效控制会渐进展为尿毒症,不同类型肾炎进展情况不同,如急性肾炎少数迁延可致,慢性肾炎及IgA肾病较易进展;其发展机制包括肾脏结构破坏、肾间质纤维化;预防需早期诊断治疗、控制血压蛋白尿、避免加重负担因素、定期随访,早期诊断等可延缓病情降低尿毒症风险。
一、不同类型肾小球肾炎进展为尿毒症的情况
1.急性肾小球肾炎:大多数急性肾小球肾炎预后较好,经及时合理治疗后,多数患者可在数周内临床治愈,极少发展为尿毒症。但少数病情较重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可能会出现病情迁延不愈,转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进而有发展为尿毒症的风险。
2.慢性肾小球肾炎:这是导致尿毒症较为常见的原因之一。慢性肾小球肾炎起病隐匿,病情呈缓慢进行性进展,随着病情的发展,肾小球逐渐硬化、纤维化,肾脏功能逐渐减退。如果患者未能有效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等,病情会不断进展,最终可能发展至尿毒症阶段。一般来说,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约有10%-20%会在数年至数十年内进展为尿毒症,其具体进展速度与患者的病理类型、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病理类型为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等预后相对较差的类型,进展为尿毒症的风险更高;而能严格遵循医嘱,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若合并大量蛋白尿,需控制在125/75mmHg以下)、减少蛋白尿(如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药物)的患者,病情进展相对缓慢。
3.IgA肾病:IgA肾病在我国肾小球肾炎中较为常见,是导致尿毒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约有10%-40%的IgA肾病患者在发病10-20年后会发展为尿毒症。其病情进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理分级较高(如Ⅳ级、Ⅴ级)、出现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1g)、血压控制不佳、合并血尿等。对于儿童IgA肾病患者,虽然总体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病情较重,也可能出现病情进展。例如,儿童IgA肾病患者中病理类型为重度系膜增生、伴有新月体形成等情况时,进展为尿毒症的风险增加。
二、肾小球肾炎发展为尿毒症的机制
1.肾脏结构破坏: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发生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肾小球内细胞增生、硬化等,使得正常的肾小球数量逐渐减少。随着时间推移,大量肾小球被破坏,肾脏的滤过功能逐渐丧失。正常情况下,肾脏有强大的代偿功能,但当受损的肾小球达到一定数量后,剩余的肾脏组织无法代偿全部的滤过功能,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等不能正常排出体外,从而引发一系列尿毒症相关的症状。
2.肾间质纤维化:在肾小球肾炎的发展过程中,肾间质会出现纤维化改变。肾间质纤维化会影响肾脏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进一步加重肾脏组织的损伤,促使肾脏功能进一步恶化,加速向尿毒症的进展。
三、预防肾小球肾炎进展为尿毒症的措施
1.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有血尿、蛋白尿等肾小球肾炎相关表现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肾活检等检查以明确病理类型,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例如,对于一些免疫介导的肾小球肾炎,早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可能会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2.控制血压和蛋白尿:严格控制血压和减少蛋白尿是延缓肾小球肾炎进展为尿毒症的重要措施。如前面所述,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使用药物减少蛋白尿(根据病情可能选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3.避免加重肾脏负担的因素:患者应注意避免感染、劳累、使用肾毒性药物等加重肾脏负担的因素。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可诱发或加重肾小球肾炎的病情;过度劳累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也不利于肾脏疾病的恢复;一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具有肾毒性,应避免使用。
4.定期随访:肾小球肾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肾功能、尿常规、血压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一般建议患者每1-3个月复查一次相关指标,根据检查结果评估病情进展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总之,肾小球肾炎有发展为尿毒症的可能性,但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等,可以有效延缓病情进展,降低发展为尿毒症的风险。不同类型的肾小球肾炎进展为尿毒症的概率和机制有所不同,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个体化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