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病情监测和体位调整、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药物、内镜、介入等止血治疗及针对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的病因治疗,同时老年和儿童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监测生命体征等并取平卧位抬下肢、呕血时头偏一侧;补充血容量用晶体液、胶体液等;药物止血用抑酸剂、生长抑素等,内镜和介入用于相应止血,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对应措施,老年患者防药物相互作用等,儿童患者考虑特殊原因及非药物干预等。
一、一般治疗
(一)病情监测
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可能提示出血仍在继续或有大量出血情况。例如,持续监测心率变化,若心率较基础心率明显增快,可能是失血导致机体代偿的表现。同时要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尿量等,尿量减少可能提示组织灌注不足。
年龄方面,老年患者对失血的耐受性较差,病情变化可能更隐匿,需更加频繁细致地监测。儿童患者则要关注其精神状态、皮肤弹性等,因为儿童血容量相对较少,失血后变化可能更迅速。
(二)体位
一般取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这样有利于保证脑部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对于有呕血的患者,应将头部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引起窒息。
二、补充血容量
(一)目的
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防止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导致不可逆损伤。
(二)具体措施
可先输入平衡盐溶液或葡萄糖盐水等晶体液,然后根据患者情况输注胶体液,如白蛋白等。对于急性大量出血患者,可能需要紧急输血,以纠正贫血和恢复血容量。在输血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患者反应,尤其是老年患者和儿童,防止输血反应等并发症。
三、止血治疗
(一)药物止血
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发挥作用,有利于止血。研究表明,质子泵抑制剂能有效降低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再出血的风险。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可减少内脏血流量,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止血作用。例如奥曲肽,能显著减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出血量。
(二)内镜下止血
对于消化道溃疡、静脉曲张等引起的出血,内镜下止血是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如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可采用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注射止血剂或使用电凝、激光等方法止血。在儿童患者中,内镜下止血需更加谨慎,要选择合适的内镜型号和操作手法,避免对患儿造成额外损伤。老年患者进行内镜下操作时,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情况,确保操作安全。
(三)介入治疗
对于一些经药物和内镜治疗无效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如选择性血管造影栓塞术,通过栓塞出血的血管达到止血目的。但介入治疗也有一定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四、病因治疗
(一)消化性溃疡
需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进行根除治疗。同时,要注意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饮食等,减少溃疡复发和出血的风险。老年患者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时,要考虑药物的肝肾功能影响,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对于肝硬化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内镜下套扎术、组织胶注射等治疗方法,也可考虑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等。同时要积极治疗肝硬化基础病,如抗病毒治疗(对于乙肝肝硬化患者)等。儿童肝硬化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等因素。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消化道出血时,病情往往较为复杂,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例如,使用多种药物时,要警惕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避免加重脏器负担。同时,老年患者恢复相对较慢,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二)儿童患者
儿童消化道出血原因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如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在治疗时,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尽量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对于需要输血的儿童患者,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根据儿童体重等计算输血量,防止输血过多或过少。同时,要注重心理护理,减轻儿童的恐惧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