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消化道出血患者需从病情观察、体位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及护理、基础护理等方面进行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与出血情况、合理体位、出血期禁食及恢复后逐步饮食、针对不同人群心理护理、预防窒息与失血性休克及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等。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
对于消化道出血病人,需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脉搏增快可能是失血早期的表现,血压下降、脉压差减小提示失血性休克。年龄较小的患儿或老年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可能不典型,更需仔细观察。例如,儿童的血容量相对成人较少,失血后脉搏、血压变化可能更快更明显;老年患者基础健康状况不同,对失血的耐受能力较差,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隐匿。
持续监测心率、心律变化,消化道出血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等情况,尤其是本身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失血可能诱发心肌缺血甚至心律失常。
2.出血情况观察
观察呕血及黑便的颜色、量、次数。呕血呈鲜红色提示出血速度快、出血量较大,呈咖啡色提示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经胃酸作用后形成正铁血红素。黑便呈柏油样是因为血红蛋白中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记录每次呕血和黑便的量,如成人一次出血量超过500ml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对于小儿患者,要注意区分是消化道出血还是饮食等其他原因导致的黑便,例如食用动物血制品等可能导致黑便,但不是消化道出血。
观察有无新的出血征象,如是否再次出现呕血、黑便次数增加、肠鸣音活跃等。肠鸣音活跃提示肠道仍有出血或出血部位仍有活动性出血,在老年患者中,本身胃肠功能可能较弱,肠鸣音变化需更谨慎判断。
二、体位护理
1.一般体位
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头偏向一侧可防止呕血时血液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这对所有年龄的患者都很重要,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儿童气道较窄,误吸风险更高;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吞咽反射减弱等情况。
若患者有休克表现,可采取头和躯干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的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改善重要脏器灌注。但对于有脊柱损伤等特殊情况的患者,需谨慎调整体位。
三、饮食护理
1.出血活动期
绝对禁食,通过静脉补充营养物质。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足够的液体和营养供应,避免因禁食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老年患者则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因禁食时间过长出现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2.出血停止后
逐渐给予温凉、清淡、无刺激性的流质饮食,如米汤等。然后根据病情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例如,开始可少量多次给予米汤,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无恶心、呕吐、腹痛等情况,可逐渐增加量和食物种类。对于小儿患者,饮食过渡更要缓慢,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老年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较慢,饮食过渡需更谨慎,要考虑其消化能力和营养需求。
四、心理护理
1.不同人群心理特点
对于儿童患者,要通过温和的方式安抚,如与患儿交流、给予玩具等,减轻其恐惧心理。因为儿童对疾病和陌生环境更容易产生害怕情绪。
老年患者可能因病情反复等原因产生焦虑、恐惧心理,要耐心倾听其诉求,向其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增强其治疗信心。例如,向老年患者详细说明目前采取的护理措施和治疗手段的目的,让其了解病情是在可控范围内的。
五、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1.窒息预防
如前所述,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呕吐物等。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要定时评估口腔情况,防止呕吐物积聚。儿童患者由于自我保护能力差,更要密切关注口腔状况,一旦发现呕吐物要及时清理。
2.失血性休克护理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根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穿刺可能较困难,要选择合适的血管,注意输液过程中的观察,防止输液过快导致心衰等并发症。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控制输液速度,避免因输液过快引起肺水肿等情况。
六、基础护理
1.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出血期间每日进行2-3次口腔护理。清除口腔内的血腥味,预防口腔感染。儿童患者口腔护理要使用温和的口腔护理液,动作轻柔;老年患者如有口腔疾病等情况,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方式。
2.皮肤护理
对于长期卧床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要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儿童患者皮肤娇嫩,翻身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选择合适的翻身间隔时间;老年患者皮肤松弛、弹性差,更要注意受压部位的皮肤情况,可使用气垫床等辅助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