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衰竭的评估涉及多方面,临床表现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有非特异性表现,进展期有水肿、消化系统、心血管、血液系统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包括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及尿常规(蛋白尿、血尿);影像学检查超声可看肾脏大小和结构;肾活检病理检查对病因不明复杂患者明确病因有重要意义但为有创检查需谨慎。
一、临床表现观察
(一)症状表现
1.早期可能出现的情况:部分患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非特异性表现。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若出现肾功能衰竭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这与儿童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肾功能异常影响其正常生长代谢有关;老年人由于基础健康状况相对复杂,可能更容易被其他慢性疾病掩盖肾功能衰竭的表现。
2.进展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水肿,可表现为眼睑、下肢等部位水肿,这是因为肾功能衰竭导致水钠潴留,体内水分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还会有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是由于体内毒素蓄积影响胃肠道功能。心血管系统方面可出现高血压、心力衰竭等,高血压与肾功能受损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有关,心力衰竭则与水钠潴留、毒素影响心肌功能等多种因素相关。血液系统会出现贫血,是因为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影响红细胞生成。
二、实验室检查
(一)肾功能指标
1.血肌酐(Scr):血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血肌酐有一定的参考范围,不同检测方法参考值略有差异,一般成年男性血肌酐参考值约53~106μmol/L,女性约44~97μmol/L。当肾功能受损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升高,血肌酐升高程度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大致成正比,但血肌酐受肌肉量等因素影响,如肌肉量少的人群(如女性、老年人)血肌酐可能偏低,此时单纯依据血肌酐判断肾功能可能不够准确。
2.尿素氮(BUN):尿素氮也是反映肾功能的指标之一,正常成人空腹尿素氮参考值约3.2~7.1mmol/L。尿素氮升高可见于肾功能衰竭,但也受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等多种因素影响,如高蛋白饮食后尿素氮可暂时性升高,消化道出血时由于血液蛋白质消化吸收,尿素氮也会升高,所以尿素氮升高不一定单纯由肾功能衰竭引起,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3.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血肌酐、年龄、性别等公式计算出eGFR,能更准确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eGFR<60ml/(min·1.73m2)且持续3个月以上,提示慢性肾功能衰竭。
(二)尿常规检查
1.蛋白尿:肾功能衰竭患者尿常规可出现蛋白尿,尿蛋白定量可超过正常范围,蛋白尿的出现是因为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加,大分子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
2.血尿: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尿,尿中红细胞增多,血尿可分为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镜下血尿需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发现红细胞增多,肉眼血尿则可直接看到尿液呈红色等异常颜色,血尿的出现可能与肾小球基底膜断裂等因素有关。
三、影像学检查
(一)超声检查
1.肾脏大小: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多缩小,皮质变薄等;而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大小可能正常或轻度增大。对于儿童,超声检查肾脏大小有助于判断肾功能情况,儿童正常肾脏大小随年龄不同有相应范围,肾功能衰竭时肾脏大小会偏离正常范围。老年人肾脏本身有一定程度的萎缩,超声检查时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是否存在肾功能衰竭导致的肾脏改变。
2.肾脏结构:超声还可以观察肾脏的结构,如是否存在囊肿、结石、肿瘤等病变,排除这些病变导致的肾功能异常情况。如果肾脏结构异常,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是结构异常引起的肾功能衰竭。
四、肾活检病理检查
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确、病情复杂的肾功能衰竭患者,肾活检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通过肾活检可以观察肾脏组织的病理改变,如肾小球病变、肾小管间质病变等,从而明确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肾病(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还是遗传性肾病等导致的肾功能衰竭。例如,对于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肾功能衰竭患者,肾活检可以明确是微小病变型肾病还是膜性肾病等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治疗和预后不同,肾活检病理检查对于精准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但肾活检是有创检查,需要考虑患者的凝血功能等情况,对于有出血倾向等患者需要谨慎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