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早产儿脑瘫的早期监测与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出生后早期观察原始反射、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法评估)、运动发育评估(观察大运动及肌张力);影像学检查有头颅超声(早期观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等)和磁共振成像(清晰显示脑部结构异常);长期随访需多学科联合,综合评估运动、认知、语言等功能,早产儿是高危人群,随访中要关注营养和环境,对有脑损伤高危因素者定期检查评估以早期干预改善预后。
一、早期监测与评估
1.神经系统检查
出生后早期观察:36周早产儿出生后需密切观察其原始反射,如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正常足月儿的握持反射在3-4个月消失,拥抱反射在3-6个月消失,而早产儿原始反射可能出现延迟或异常。例如,若出生后数周握持反射仍过于活跃或减弱,可能提示神经系统存在潜在问题。
神经行为评分:可采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法(NBNA),在出生后1-7天、2-4周、2-3个月等不同阶段进行评估。该评分包括行为、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一般评估等项目,通过对各项指标的评分来判断神经系统发育情况。一般来说,得分越低提示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风险越高。
2.运动发育评估
大运动观察:在不同月龄观察早产儿的运动发育里程碑达成情况。如2个月时能否短暂抬头,3个月时能否抬头较稳,4个月时能否翻身等。如果在相应月龄不能达到正常运动发育指标,可能存在运动发育落后的情况,而运动发育落后是脑瘫早期的重要表现之一。例如,36周早产儿在4个月时仍不能抬头或抬头不稳,需要进一步关注。
肌张力评估:定期检查早产儿的肌张力,包括肌肉的紧张度和活动度。可通过被动活动肢体来判断,如屈伸四肢时感觉阻力大小。肌张力过高表现为肢体僵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肌张力过低表现为肢体松软,被动活动时阻力减小。无论是肌张力过高还是过低,都可能提示神经系统异常,增加脑瘫发生的风险。
二、影像学检查
1.头颅超声检查
适用阶段:适用于出生后早期,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头颅超声可以观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脑白质损伤等情况。例如,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是早产儿常见的脑损伤类型,头颅超声可发现脑室周围强回声区等异常改变,这些脑损伤可能与日后脑瘫的发生相关。一般建议在出生后1周、1个月、3个月等时间点进行头颅超声检查,动态观察脑部结构的变化。
2.磁共振成像(MRI)
优势:MRI对脑部软组织结构显示更为清晰,能够更准确地发现脑发育异常、脑梗死、脑出血等病变。对于怀疑有脑瘫的早产儿,MRI可以帮助明确脑部病变的部位、范围等。例如,通过MRI可以发现是否存在大脑皮层发育异常、基底节病变等情况,这些病变与脑瘫的发生密切相关。一般在出生后数月进行MRI检查,如出生后2-3个月,此时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脑部结构。
三、长期随访与综合评估
1.多学科随访
儿科、康复科、神经科等联合随访:需要儿科医生、康复治疗师、神经科医生等组成多学科团队进行长期随访。儿科医生负责整体健康状况评估,康复治疗师进行运动、认知等方面的康复评估和干预指导,神经科医生关注神经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随访过程中,康复治疗师可以通过专业的评估工具评估早产儿的运动功能、认知能力等,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神经科医生则根据影像学等检查结果进一步判断神经系统的预后情况。
2.综合评估指标
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语言功能等全面评估:除了上述的运动发育评估外,还需要评估认知功能,如通过智力测试等方法;语言功能,观察早产儿的语言发育情况,如是否能发出简单音节、是否能理解简单指令等。综合各方面的评估结果来判断早产儿是否存在脑瘫以及脑瘫的严重程度。例如,如果早产儿在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和语言功能等多方面都存在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的情况,结合早期的监测、影像学检查等结果,就需要高度怀疑脑瘫的可能。
特殊人群方面,早产儿本身属于高危人群,其脑部发育尚未成熟,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神经系统异常。在随访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早产儿的营养状况,良好的营养是脑部正常发育的基础,要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同时,要为早产儿提供温馨、刺激丰富的环境,促进其神经系统的发育,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刺激。对于有脑损伤高危因素的早产儿,要严格按照随访计划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最大程度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