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通过呼吸道飞沫等传播,儿童易感,冬春多见,皮疹分批出现且有多种形态,对症治疗为主,可接种疫苗预防;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经多种途径传播,5岁以下儿童多发,夏秋季多见,手、足、口腔有皮疹等,轻症对症支持,重症住院,可接种EV71疫苗预防,特殊人群需特殊防护,护理要注意皮肤等情况。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的病原体有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等。肠道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各年龄人群均可感染,但以5岁以下儿童居多。
临床表现方面
皮疹特点
水痘:皮疹首先出现在头皮、面部或躯干,最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成疱疹。疱疹呈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疱疹壁薄易破,常伴有瘙痒。皮疹分批出现,在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这是水痘皮疹的重要特征。
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手足部的皮疹多为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内疱疹多发生在舌、颊黏膜、硬腭等部位,可融合成片,破溃后形成溃疡,引起疼痛,影响患儿进食。
全身症状
水痘:患儿可出现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发热1-2天后出疹。部分患儿可能伴有头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手足口病:多数患儿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发热1-2天出现皮疹。部分患儿可能伴有流涕、咳嗽、食欲不振等症状,少数重症患儿可能出现高热不退、精神差、嗜睡等表现。
流行病学方面
发病季节
水痘: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多见。
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多见。
发病群体
水痘: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主要见于儿童,尤其是2-6岁儿童发病率较高。
手足口病:以学龄前儿童为主,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
诊断方法
水痘:医生通常根据典型的皮疹表现,如皮疹的分批出现、同时存在多种形态的皮疹等即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病毒学检查,如疱疹刮片检查多核巨细胞、病毒分离等以明确诊断。
手足口病: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如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如当地手足口病流行情况、接触史等)可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可检测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或抗原,以明确病原体。
鉴别诊断
水痘需与丘疹性荨麻疹、脓疱疮等鉴别。丘疹性荨麻疹多见于婴幼儿,皮疹为红色风团样丘疹,中央有小水疱,无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脓疱疮好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皮疹初为脓疱,破溃后结黄色厚痂。
手足口病需与疱疹性咽峡炎鉴别,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口腔疱疹,累及部位主要在咽部、软腭等,一般无手、足皮疹。
治疗与预防方面
治疗原则
水痘:主要是对症治疗,如发热时可给予退热药物(儿童应避免使用含有阿司匹林的退热药物,防止引起瑞氏综合征),皮肤瘙痒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等。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播散性水痘或新生儿水痘等重症患儿,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手足口病:多数患儿为轻症,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发热时进行退热,口腔疱疹可使用康复新液等促进愈合,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对于重症患儿,如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循环衰竭等表现,需及时住院治疗,给予相应的支持对症治疗及抗病毒等治疗。
预防措施
水痘:
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措施,建议儿童按照免疫程序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
对于水痘患儿,应隔离至全部皮疹结痂为止,一般不少于发病后14天。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对患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等。
手足口病:
接种EV71疫苗可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5岁儿童接种。
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吃生冷食物等。
避免儿童与手足口病患儿密切接触,对患儿的分泌物、排泄物等进行消毒处理,对患儿居住的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等。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孕妇,如果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如导致胎儿畸形等,需特别注意防护;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无论是水痘还是手足口病,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均较高,应更加重视预防和早期诊断治疗。在护理方面,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继发感染,同时要关注患儿的精神状态、体温等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