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肿痛的原因包括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有菌斑牙石堆积(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食物嵌塞(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相关)、不良修复体(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联系);全身因素包含内分泌紊乱(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相关)、系统性疾病(在年龄层面、生活方式、病史关联有体现)、药物因素(受年龄因素、生活方式、病史联系影响)。
一、局部因素
1.菌斑、牙石堆积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菌斑、牙石堆积情况不同,儿童和青少年若口腔卫生维护不佳,容易因食物残渣、细菌等在牙齿表面形成菌斑,进而钙化形成牙石,刺激牙龈引发肿痛。例如,儿童正处于牙齿萌出和生长阶段,若家长未能有效帮助其清洁牙齿,菌斑牙石更容易沉积。
生活方式:长期不认真刷牙、使用牙线等口腔清洁工具的人,口腔卫生状况差,菌斑牙石堆积概率高。比如一些成年人因工作繁忙等原因,不能保证每天有效刷牙两次以上,就易导致局部刺激牙龈引起肿痛。
病史影响:有牙周病史的人群,本身牙周组织存在一定损伤和炎症基础,更易出现菌斑牙石堆积,从而诱发牙龈肿痛。
2.食物嵌塞
年龄方面:儿童在牙齿替换期,牙齿排列可能不整齐,容易出现食物嵌塞。比如恒牙萌出时,乳牙尚未完全脱落,牙齿间隙较大,进食后食物易嵌塞在牙缝中,刺激牙龈导致肿痛。
生活方式:饮食中经常食用粗纤维、韧性大的食物,或咀嚼方式不当等,都可能导致食物嵌塞。例如有些人喜欢吃坚果类较硬且易嵌塞牙缝的食物,若饭后未及时清理,就易引发牙龈肿痛。
病史关联:有牙齿排列不齐、龋齿等病史的人,更容易发生食物嵌塞,进而刺激牙龈引发肿痛。如牙齿有邻面龋坏,破坏了牙齿的正常邻接关系,就易造成食物嵌塞。
3.不良修复体
年龄因素:老年人牙齿缺失后进行义齿修复,若修复体制作不合适,如边缘不密合、高度不合适等,更容易刺激牙龈。因为老年人的口腔组织可能有一定的萎缩等变化,不合适的修复体更易造成局部刺激。
生活方式:自行制作或选择不合适的假牙等修复体,会对牙龈产生机械性刺激。比如一些人贪图便宜选择质量不佳、不符合口腔情况的修复体,长期佩戴就易引发牙龈肿痛。
病史联系:有口腔修复史且修复后未定期复查的人群,若修复体出现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就会持续刺激牙龈导致肿痛。
二、全身因素
1.内分泌紊乱
年龄与性别:青春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如雌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容易出现牙龈肿痛。孕期女性体内孕激素水平大幅升高,也会影响牙龈的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导致牙龈肿胀、易出血甚至肿痛。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内分泌平衡,进而诱发牙龈肿痛。例如长期熬夜的人,内分泌调节紊乱,免疫系统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使得口腔局部易受细菌等侵袭引发牙龈问题。
病史相关:患有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细菌更易滋生,容易出现牙龈肿痛等口腔问题。如糖尿病患者血糖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伤口愈合能力差,牙龈一旦受到刺激就更易发炎肿痛。
2.系统性疾病
年龄层面:一些系统性疾病在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可能不同。例如白血病患者,儿童和青少年可能以牙龈肿胀、出血为首发症状,因为白血病会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牙龈组织中白细胞浸润等。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口腔局部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增加牙龈肿痛的发生风险。比如吸烟会使牙龈血管收缩,影响牙龈的营养供应和免疫细胞的功能,容易引发牙龈炎症肿痛。
病史关联:有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病史的人群,自身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较低,口腔局部防御功能减弱,更容易出现牙龈肿痛。如患有艾滋病的患者,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口腔内各种机会性感染增加,牙龈肿痛是常见表现之一。
3.药物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和青少年使用某些特定药物时需特别注意。例如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的儿童,可能会出现药物性牙龈增生,进而引发牙龈肿痛。
生活方式:一些人长期服用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等,可能会引起药物性牙龈增生。比如服用硝苯地平这类钙通道阻滞剂的患者,约有30%-5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牙龈增生,从而刺激牙龈导致肿痛。
病史联系:有长期用药史且用药后出现牙龈异常反应的人群,要考虑药物因素导致的牙龈肿痛。医生在用药时也需考虑患者的口腔状况,评估药物对牙龈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