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医学称甲癣,由皮肤癣菌等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所致,具传染性。病因有真菌感染(皮肤癣菌、非皮肤癣菌)及易感因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临床表现为甲外观改变(颜色、形态)及甲与甲床关系改变。诊断靠临床表现观察及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真菌培养)。预防需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接触传染源、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增强免疫力。
一、灰指甲的定义
灰指甲,医学上称为甲癣,是由皮肤癣菌等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所引起的疾病。它是一种常见的甲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二、灰指甲的病因
1.真菌感染
皮肤癣菌:是引起甲癣最常见的病原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这些真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如与灰指甲患者共用毛巾、拖鞋等)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感染甲板。例如,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若接触到被皮肤癣菌污染的地面或物品,就有可能感染。
非皮肤癣菌:如酵母菌(常见的有白念珠菌等)、霉菌等也可引起甲癣,不过相对皮肤癣菌来说发病率较低,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也容易导致感染,比如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受到非皮肤癣菌的侵袭。
2.易感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甲的生长速度减慢,甲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老年人的甲更易受到真菌的侵袭,所以灰指甲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儿童也可能患病,但相对较少见,儿童患甲癣往往与特殊的生活环境或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比如一些有免疫缺陷的儿童可能更容易感染真菌导致甲癣。
性别:一般来说,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情况或特定人群中可能会有不同表现。例如,从事某些特殊职业需要长时间接触水的人群,如厨师、洗衣工等,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因为频繁接触水导致甲的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增加灰指甲的发病风险。
生活方式:长期穿不透气的鞋子,会使脚部处于潮湿闷热的环境,为真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容易引发灰指甲。此外,足部多汗的人也更容易患上灰指甲,因为多汗环境利于真菌滋生。还有一些人有咬甲、挖甲等不良习惯,这会破坏甲的正常结构,使真菌更容易侵入甲板而致病。
病史:患有手足癣等皮肤癣菌感染性疾病的人,若不及时治疗,真菌有可能蔓延至甲板,引发灰指甲。另外,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且高血糖环境利于真菌生长,所以患灰指甲的几率比正常人高,而且病情往往相对更难控制。
三、灰指甲的临床表现
1.甲的外观改变
颜色变化:甲板可能会变色,常见的有灰白色、黄色、褐色等。比如白色浅表型甲癣,甲板表面会出现白点或白色斑块,逐渐扩大使甲板变脆易碎;而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癣,甲板远端会出现浑浊、变色,然后逐渐向近端蔓延。
形态改变:甲板可能会增厚、变形,表面凹凸不平。增厚是因为真菌在甲板下大量繁殖,导致甲板角质物质堆积;变形则表现为甲板失去正常的光滑平整,出现翘起、破损等情况。
2.甲与甲床的关系:部分患者会出现甲床与甲板分离的现象,即甲分离,严重时甲板可能会完全脱落。
四、灰指甲的诊断
1.临床表现观察:医生会首先观察患者指甲的外观变化,包括颜色、形态等,初步判断是否有灰指甲的可能。
2.真菌学检查
直接镜检:取病甲碎屑进行镜检,若能看到真菌菌丝或孢子,有助于诊断甲癣。但直接镜检的阳性率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病甲取材的部位、病甲的状态等。
真菌培养:将病甲碎屑接种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可以明确致病真菌的种类,这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不过真菌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需要几周时间才能得到结果。
五、灰指甲的预防
1.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天清洗双脚,勤换袜子,选择透气性好的鞋子,避免脚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例如,运动后及时更换潮湿的袜子和鞋子,尽量让脚部保持干爽。
2.避免接触传染源: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拖鞋、脚盆等物品,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要注意防护,避免直接接触可能被真菌污染的地面、物品等。
3.积极治疗手足癣等基础疾病:如果患有手足癣等皮肤癣菌感染性疾病,要及时规范治疗,防止真菌蔓延至甲板引发灰指甲。
4.增强免疫力: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等,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真菌感染的风险。同时,老年人和儿童等特殊人群也应注意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维持良好的免疫力,比如老年人可以适当进行一些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儿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摄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