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骨刺是颈椎骨关节慢性退行性病变,由年龄增长、不良生活方式等致椎体边缘骨赘形成,可压迫周围组织引发多种症状,通过X线、CT、MRI等检查诊断,可通过保持正确姿势、适度锻炼、避免外伤等预防,老年人和儿童青少年有不同应对方式。
一、颈椎骨刺的定义
颈椎骨刺,医学上称为颈椎骨质增生,是一种颈椎部位的骨关节慢性退行性病变。它是人体为适应颈椎生理功能而出现的一种代偿性的骨质增生,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期不良的姿势(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等)、颈部外伤、颈椎的慢性劳损等因素,颈椎椎体边缘会出现骨赘,也就是常说的骨刺。
二、颈椎骨刺形成的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会发生退变,椎间盘的水分减少,椎间隙变窄,椎体之间的稳定性下降,为了维持颈椎的稳定性,机体就会通过骨质增生来增加颈椎的接触面积,从而形成骨刺。一般来说,40岁以上的人群颈椎发生骨质增生的概率会明显增加。
不良生活方式
长时间低头: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等,这会使颈椎处于前屈的姿势,颈椎间盘前方承受的压力增大,后方的肌肉、韧带等组织受到过度牵拉,长期如此,容易导致颈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例如,每天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娱乐的人群,相较于颈部活动正常的人群,患颈椎骨刺的风险更高。
颈部外伤:颈部受到急性外伤后,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导致颈椎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后续也容易引发颈椎骨质增生。比如颈部曾经受过撞击伤的人,在之后的岁月里发生颈椎骨刺的几率可能会增加。
慢性劳损: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者颈部经常处于疲劳状态的人,颈椎的劳损比较严重,也容易促使颈椎骨刺的形成。像一些长期从事搬运工作的人群,颈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颈椎的力学平衡被打破,容易出现骨质增生。
三、颈椎骨刺可能引起的症状
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的症状
压迫神经根:如果颈椎骨刺压迫到神经根,患者会出现颈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肩部、上肢,伴有上肢的麻木、无力等症状。例如,患者可能会感觉上肢像过电一样的麻木,拿东西时容易掉落。
压迫脊髓:当颈椎骨刺压迫脊髓时,病情相对较为严重,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有踩棉花感,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压迫血管:若颈椎骨刺压迫供应脑部的血管,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耳鸣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猝倒。
四、颈椎骨刺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X线可以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的宽度以及是否有骨质增生等情况。通过X线片可以看到颈椎椎体边缘有骨赘形成,椎间隙可能变窄等。
CT检查: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颈椎骨质增生的部位、大小以及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情况,对于一些细微的骨质增生也能较好地显示。
MRI检查:MRI可以更清楚地显示颈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软组织的情况,对于判断颈椎骨刺是否压迫脊髓、神经根等有重要意义,还能看到脊髓是否有水肿等病变。
五、颈椎骨刺的预防与应对
预防措施
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时,都要保持正确的颈部姿势。工作时,保持电脑屏幕与眼睛处于水平位置,座椅高度要合适,使颈部处于自然伸直的状态;休息时,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的高度一般以一拳高(侧卧时)或一拳半高(仰卧时)为宜,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
适度颈部锻炼: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颈部锻炼,如颈部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等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幅度不宜过大,避免过度劳累。例如,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颈部的缓慢活动,每次每个动作保持5-10秒,重复10-15次。
避免颈部外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颈部,避免颈部受到撞击等外伤。如进行一些危险活动时要做好防护措施,乘车时要系好安全带等。
特殊人群应对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颈椎退变的基础存在,更要注意上述的预防措施。同时,老年人如果已经发现有颈椎骨刺,要定期进行颈部的检查,关注症状的变化。如果出现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而且老年人行动相对迟缓,要特别注意防止因颈椎骨刺引起的头晕等症状导致跌倒受伤。
儿童及青少年:虽然儿童和青少年患颈椎骨刺相对较少,但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影响颈椎发育。比如青少年长时间低头玩游戏等,也可能增加颈椎的劳损风险。所以要引导青少年保持正确的姿势,进行适当的颈部活动,避免过早出现颈椎的退变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