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必要时的影像学检查,不同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病史采集要问发病情况、症状表现;体格检查测生命体征、查腹部;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看白细胞、红细胞等,粪便病原学检查包括细菌培养和核酸检测;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X线等;儿童易脱水等,老年人要考虑基础疾病对检查的影响。
一、病史采集
1.发病情况
询问起病的急缓,是急性起病还是缓慢起病。对于儿童来说,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较为常见,多与不洁饮食等因素相关;成人也可能因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水等在短时间内发病。了解发病前是否有食用生冷食物、变质食物、外出旅行等情况,这些都可能是细菌感染的诱因。
关注腹泻的次数,每天腹泻几次,粪便的量多少。如果是婴儿发生细菌感染性腹泻,要记录每次排便的量和次数,因为婴儿腹泻容易出现脱水等情况。
2.症状表现
询问腹泻的性状,是稀水样便、黏液脓血便还是其他。如果是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多为黏液脓血便;大肠杆菌感染可能表现为不同性状的粪便。同时,是否伴有腹痛,腹痛的部位、性质,是绞痛、隐痛还是其他。还要了解是否有发热,发热的程度,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体温变化,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细菌感染性腹泻时发热可能较为明显且变化快。是否有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呕吐的频率、呕吐物的性状等。
二、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
测量体温,了解发热情况,除了口腔、腋下、直肠体温测量外,对于儿童可以选择合适的测量方式。测量心率,观察是否有心动过速,因为严重腹泻导致脱水时可能出现心率加快。测量血压,判断是否存在低血压,脱水严重时可能出现血压下降。
2.腹部检查
检查腹部是否有压痛,压痛的部位,如脐周、左下腹或右下腹等不同部位的压痛可能提示不同的细菌感染部位。对于儿童,要轻柔检查,避免引起患儿不适。还可以触摸是否有腹部包块,听诊肠鸣音,了解肠鸣音的频率和强度,细菌感染性腹泻时肠鸣音可能活跃。
三、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
白细胞:粪便中白细胞的数量可以反映肠道炎症情况。一般来说,细菌感染性腹泻时粪便中白细胞增多,若白细胞数量较多,提示肠道有较明显的细菌感染性炎症。例如,志贺菌、沙门菌等感染时,粪便白细胞可增多。
红细胞:如果粪便中出现红细胞,提示肠道黏膜有损伤,可能见于侵袭性细菌感染,如侵袭性大肠杆菌、志贺菌等感染。
粪便外观:观察粪便的颜色、性状等,如黏液脓血便常见于志贺菌、沙门菌等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痢疾等疾病。
2.粪便病原学检查
粪便细菌培养:是诊断细菌感染性腹泻的金标准。通过将粪便标本接种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培养出病原菌,可明确具体的致病菌。例如,培养出沙门菌、志贺菌、大肠杆菌等特定细菌即可确诊相应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需要注意标本采集要及时,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且要采集足够量的粪便标本。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采集标本的方法要合适,儿童采集标本时要注意操作轻柔。
核酸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粪便中的细菌核酸,对于一些难以培养的细菌或者快速诊断有帮助。例如,可通过PCR等技术检测特定细菌的核酸序列,从而快速判断是否存在相应细菌感染。
四、影像学检查(必要时)
1.腹部超声
对于怀疑有腹部其他病变导致腹泻,或者鉴别诊断时可进行腹部超声检查。例如,了解是否有肠套叠等情况,尤其是在儿童中,肠套叠可能伴有腹泻等症状,腹部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肠套叠的图像。对于成人,也可用于排查肠道其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腹泻。
2.X线检查
一般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使用,如怀疑有肠道梗阻等并发症时。腹部平片可以观察肠道的充气情况、有无液平征等,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肠道梗阻,对于细菌感染性腹泻合并肠道梗阻的情况有诊断价值。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细菌感染性腹泻时,由于其生理特点,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在诊断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前囟、眼眶是否凹陷等脱水表现。采集粪便标本时要更加耐心和轻柔,避免儿童抗拒导致标本采集不理想。
2.老年人
老年人细菌感染性腹泻时,要注意其基础疾病对诊断的影响,如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采集病史时要详细询问基础疾病情况,在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性,例如抽血等操作要注意避免过度创伤。在进行粪便病原学检查时,要注意老年人可能存在的肠道功能变化等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