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病是局限于牙髓的疾病,表现为特定疼痛等,主要由细菌等致病因引起,通过临床检查等诊断,治疗有保存活髓等;根尖周病是涉及根尖周组织的疾病,疼痛等表现与牙髓病不同,多由牙髓病发展而来,靠临床检查及X线诊断,急性期和慢性期治疗有别,二者在定义病变范围、临床表现、病因、诊断、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
一、定义与病变范围
牙髓病:是指发生于牙髓组织的疾病,牙髓主要包含神经、血管等组织,牙髓病主要是牙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影响而发生的病变,病变局限于牙髓内部。例如细菌感染等因素可引起牙髓组织发炎等病变。
根尖周病:是指发生于根尖周组织的疾病,包括根尖周牙周膜、牙槽骨等的病变,病变范围涉及牙根尖周围的组织,病变可由牙髓病发展而来,炎症从牙髓向根尖周组织蔓延等。
二、临床表现差异
牙髓病
疼痛特点:急性牙髓炎疼痛较为剧烈,呈自发性、阵发性疼痛,疼痛往往不能自行定位,夜间疼痛加剧,温度刺激可使疼痛加重或缓解,例如冷热刺激可诱发剧烈疼痛。慢性牙髓炎疼痛症状相对较轻,多为钝痛、隐痛等,可有长期的冷热刺激痛病史等。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等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述疼痛的情况,而成年患者可较清晰描述疼痛特点。
其他表现:牙髓病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根尖区肿胀等表现,主要是牙髓自身的症状为主。
根尖周病
疼痛特点:急性根尖周炎初期为轻微疼痛,患者能定位患牙,表现为咬合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加剧,呈持续性跳痛,患者不敢咬合,疼痛可放射至头面部等部位;慢性根尖周炎一般无明显自觉疼痛症状,部分患者可感觉患牙有浮出感等,咀嚼不适等。不同年龄人群根尖周病的临床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根尖周病可能炎症扩散较快等情况需关注。
局部表现:急性根尖周炎时患牙对应的根尖区牙龈红肿,可有脓肿形成,甚至面部肿胀等;慢性根尖周炎可表现为根尖周肉芽肿、根尖周囊肿等,可在牙龈上出现窦道等。
三、病因方面的关联与区别
牙髓病
主要病因:主要病因是细菌感染,如变形链球菌等可引起牙髓感染,此外,物理因素(如外伤、温度刺激等)、化学因素(如充填材料刺激等)也可导致牙髓病。不同生活方式人群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例如经常食用含糖量高食物的人群易患龋病进而引发牙髓病等。不同年龄人群牙髓病的病因也有差异,儿童可能因不良口腔卫生习惯、乳牙的解剖结构特点等易患牙髓病。
根尖周病
主要病因:多由牙髓病发展而来,牙髓内的细菌及其毒素通过根尖孔到达根尖周组织引起炎症,此外,物理因素(如根管治疗中的器械超出根尖孔等)、化学因素(如根管充填材料刺激等)也可引起根尖周病。年龄因素会影响根尖周组织的修复等情况,儿童根尖周组织血运丰富,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炎症扩散也较快。
四、诊断方法区别
牙髓病
临床检查:通过视诊观察牙齿颜色等情况,探诊检查牙髓是否暴露等,温度测试可判断牙髓的活力状态,例如冷诊或热诊来区分牙髓是正常、敏感还是坏死等。不同年龄患者配合度不同,儿童可能需要更耐心的检查方式,医生要注意安抚儿童情绪。
牙髓活力测试仪器:可使用牙髓活力测试仪等辅助检测牙髓活力,帮助诊断牙髓病是处于炎症期还是坏死等情况。
根尖周病
临床检查:视诊观察根尖区牙龈情况,叩诊检查患牙的叩痛情况,根尖区扪诊检查是否有肿胀、波动感等;X线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可观察根尖周组织的影像,如根尖周是否有低密度影、牙槽骨吸收情况等,通过X线片能明确根尖周病变的范围、类型等,不同年龄患者拍摄X线片时需注意辐射防护等。
五、治疗原则不同
牙髓病
保存活髓治疗:对于年轻恒牙早期牙髓炎等情况,可尝试保存活髓的治疗方法,如盖髓术等,尽量保留牙髓的正常功能。但不同年龄牙髓组织的特点不同,儿童牙髓组织修复能力强,但也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法。
根管治疗:如果牙髓已无法保留,则需要进行根管治疗,清除感染的牙髓组织,进行根管预备、消毒、充填等步骤。
根尖周病
急性期治疗:急性根尖周炎急性期需要开髓引流,缓解根尖区的压力,消除疼痛,待急性炎症缓解后再进行根管治疗等后续处理;对于有脓肿形成的情况,需要切开引流等。
慢性期治疗:慢性根尖周炎一般需要进行根管治疗,通过彻底清除根管内感染物,促进根尖周病变的愈合,对于根尖周囊肿等可能还需要配合手术治疗等。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应和预后恢复等需综合考虑,儿童根管治疗时需注意器械的使用等符合儿童口腔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