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有诸多注意事项与禁忌证。拔牙前要评估身体状况,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还要做好口腔局部准备;拔牙后要注意创口护理,如咬棉球、避免触碰创口、观察创口,饮食要注意温度和质地;拔牙禁忌证包括全身性疾病急性期、口腔局部急性炎症期、妊娠期、月经期等情况,这些时期拔牙易引发不良后果。
一、拔牙前注意事项
1.身体状况评估
年龄因素:儿童拔牙需特别谨慎,因为儿童的牙齿和颌骨还在发育中。例如,乳牙过早拔除可能影响恒牙的萌出顺序和位置,而青少年拔牙时要考虑其生长发育对拔牙创口愈合及颌骨发育的影响。一般来说,儿童拔牙前要确保身体健康,没有发热、感染等情况,若有全身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需提前告知医生,评估拔牙风险。
性别因素:性别本身对拔牙前的基本注意事项影响不大,但女性在生理期时,身体的凝血功能可能会有一定变化,生理期拔牙可能导致出血较多,所以女性生理期拔牙需谨慎,最好避开生理期拔牙。
生活方式:吸烟者拔牙前需注意,吸烟会影响拔牙创口的愈合,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收缩血管,减少创口的血液供应,延缓愈合时间,所以拔牙前建议戒烟一段时间。饮酒者拔牙前也需注意,饮酒会加重出血风险,拔牙前24小时内应避免饮酒。
病史: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如血友病等,拔牙前需要先进行凝血功能的相关检查,并与血液科医生会诊,评估拔牙后的出血风险及应对措施。有心脏病病史的患者,若处于不稳定期,如近期有心肌梗死发作等情况,一般不建议立即拔牙,需病情稳定后经心内科医生评估后再决定是否拔牙。
2.口腔局部准备
拔牙前要保持口腔清洁,可通过刷牙等方式清洁口腔,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牙龈。如果口腔内有炎症,如牙龈炎、牙周炎等,需要先进行抗炎治疗,控制炎症后再考虑拔牙,否则炎症可能会在拔牙后扩散,导致感染加重。
二、拔牙后注意事项
1.创口护理
咬棉球:拔牙后医生会让患者咬棉球压迫止血,一般棉球需咬30-40分钟后吐出。咬棉球的时间要准确,若时间过短,可能无法有效止血;时间过长,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避免触碰创口:拔牙后24小时内不要漱口、刷牙,避免用舌头舔创口,更不要用手指去触碰创口,防止创口内的血凝块脱落,血凝块对创口愈合至关重要,它可以保护创口、防止感染并促进组织修复。
创口观察:拔牙后要注意观察创口的情况,如是否持续出血、有无明显疼痛加剧、创口周围有无肿胀加重等情况。如果拔牙后创口持续出血,如唾液中一直有较多鲜血,需及时复诊处理。
2.饮食注意
食物温度:拔牙后宜吃温凉的食物,避免吃过热的食物,因为过热的食物会使血管扩张,加重创口出血。可以选择吃一些冷的流食或半流食,如冰淇淋、冷牛奶、藕粉等。
食物质地:拔牙后1-2天内尽量吃软食,避免吃坚硬、粗糙的食物,如坚果、油炸食品、芹菜等,防止食物刺激创口,影响愈合。可以选择吃米粥、软面条、蒸蛋等食物。
三、拔牙禁忌证
1.全身性疾病急性期
心血管疾病:处于不稳定期的冠心病,如近3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未控制的高血压,血压高于180/110mmHg时,拔牙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需将血压控制在相对平稳的状态后再考虑拔牙。
血液系统疾病: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凝血功能极差,拔牙后极易发生严重出血和感染;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全血细胞减少,拔牙后也会面临严重出血和感染的高风险,这类患者一般不建议拔牙,除非是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的特殊情况下,经多学科会诊后谨慎决定。
糖尿病: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拔牙后感染的风险大大增加,且创口愈合缓慢。一般要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低于8.88mmol/L(160mg/dl)左右时,才可以考虑拔牙,同时拔牙后要加强抗感染治疗,并密切监测血糖。
2.口腔局部急性炎症期
如急性智齿冠周炎,此时拔牙会导致炎症扩散,引起更严重的蜂窝织炎等并发症,需等炎症控制后再拔牙;急性牙龈炎、牙周炎处于活动期时,拔牙也容易导致感染扩散,应先控制炎症再行拔牙操作。
3.妊娠期
妊娠前3个月拔牙易引起流产,妊娠后3个月拔牙可能诱发早产,所以妊娠期拔牙需非常谨慎,只有在必须拔牙的紧急情况下,经过充分评估后,在严格的消毒和操作规范下进行,且要向患者充分告知风险。
4.月经期
如前所述,女性月经期凝血功能有一定变化,拔牙后出血风险相对较高,所以一般建议避开月经期拔牙,除非是必须拔除的急症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