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可通过症状表现(皮疹向心性分布、不同阶段皮疹共存、发病初期多有发热等)、接触史评估(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接触史)、实验室检查(疱疹刮片查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血清学查特异性抗体、病毒分离)以及不同人群(儿童、成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判断特点来综合判断,儿童高发且皮疹典型,成人全身症状重、并发症多,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病情不典型且易有严重并发症。
一、症状表现
(一)皮疹特点
水痘的皮疹具有特征性,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成疱疹。疱疹呈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疱液初始清亮,之后可变得混浊,疱疹壁薄易破,常伴有瘙痒。皮疹先发于头皮、面部或躯干,然后向四肢蔓延,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处皮疹较多,四肢远端较少。不同阶段的皮疹可同时存在,这是水痘皮疹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发热情况
发病初期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也有部分患者体温可更高。发热通常会持续1-2天,之后皮疹逐渐出现。但需要注意的是,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发热可能不典型,甚至不发热,但仍会出现典型的皮疹表现。
二、接触史评估
(一)水痘患者接触史
如果近期与水痘患者有密切接触,包括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或呼吸道分泌物,那么感染水痘的风险较高。水痘患者从出疹前1-2天至皮疹完全结痂均具有传染性,所以如果有明确的水痘患者接触史,需要高度警惕水痘的发生。例如,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如果有同学患水痘,其他未患过水痘且未接种水痘疫苗的孩子就有较大的被传染风险。
(二)带状疱疹接触史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病毒会潜伏在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可再次激活引起带状疱疹。如果接触了带状疱疹患者,尤其是其疱疹液,也可能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而发生水痘。因为带状疱疹患者的水疱液中含有大量病毒,接触后容易被感染。
三、实验室检查辅助判断
(一)疱疹刮片检查
取疱疹基底组织进行刮片,然后用瑞氏-姬姆萨染色,可发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这对于水痘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多核巨细胞的出现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细胞后的一种典型表现,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这些特征性细胞和包涵体,有助于辅助诊断水痘。
(二)血清学检查
检测血清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特异性抗体,如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等。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具有诊断意义。一般在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血清抗体逐渐产生,通过检测抗体水平的变化可以明确是否为近期感染。例如,在发病初期检测抗体水平较低,而在恢复期抗体水平明显升高,就提示可能是水痘感染。
(三)病毒分离
从疱疹液中分离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但病毒分离操作较为复杂,且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一般在专业的实验室进行。通过将疱疹液接种到适宜的细胞培养中,如果能够分离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即可确诊为水痘。不过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科研或一些特殊的临床诊断情况,在常规临床诊断中应用相对较少。
四、不同人群的判断特点
(一)儿童
儿童是水痘的高发人群,儿童感染水痘后,皮疹表现往往比较典型,发热等全身症状相对明显。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感染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但也有一定的自限性。例如,学龄前儿童如果出现向心性分布的皮疹,伴有发热,且有水痘接触史,要高度怀疑水痘。同时,儿童在幼儿园或学校等集体场所容易相互传播,所以对于集体生活的儿童,需要密切观察其皮疹和发热情况。
(二)成人
成人感染水痘后,全身症状通常比儿童更重,发热更高,皮疹更多,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例如,成人感染水痘后可能更容易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成人在判断是否为水痘时,除了关注皮疹和发热情况外,还需要详细询问接触史,因为成人的接触范围可能更广。如果成人有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接触史,且出现上述皮疹和发热表现,也要考虑水痘的可能。
(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病情往往不典型,皮疹可能不典型,发热可能不明显,但病毒播散的风险更高,容易出现播散性水痘,表现为全身出现大量的水痘皮疹,并且可能伴有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这类人群在判断是否为水痘时,需要更加谨慎,除了依据常规的皮疹、接触史等判断外,还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分离等,以便早期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