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分为慢性肾脏病分期和急性肾损伤分期。慢性肾脏病1期至5期,各期有不同的肾小球滤过率范围、症状表现及相应应对措施;急性肾损伤1期至3期,按血清肌酐变化、持续时间等划分,各期有不同病情程度及处理要点。
1期:肾小球滤过率(eGFR)≥90ml/(min·1.73m2),同时有肾脏损伤的证据,如尿蛋白异常、肾脏结构异常等。肾脏损伤的证据包括尿化验异常(蛋白尿、血尿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肾脏结构异常等。此期肾脏具有一定的代偿能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者仅有轻微的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对于儿童来说,同样适用该分期标准,儿童慢性肾脏病1期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尿常规等指标,关注肾脏损伤的进展情况,同时根据患儿的生活方式调整,比如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合理饮食,限制盐分摄入等。
2期:eGFR在60-89ml/(min·1.73m2),有肾脏损伤证据。此期肾脏的滤过功能轻度下降,患者可能仍无明显的不适症状,或者偶尔会出现腰酸等表现。对于有基础病史的儿童,比如有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病史的儿童,更要加强监测,生活方式上要注意避免感染等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的因素,因为感染可能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3期:又分为3a期和3b期,3a期eGFR在45-59ml/(min·1.73m2),3b期eGFR在30-44ml/(min·1.73m2)。此期肾脏的滤过功能中度下降,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水肿(晨起眼睑水肿较为常见)、血压升高等表现。对于成年患者,此期需要严格控制血压,因为高血压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生活方式上要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限制在3-5克左右,同时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一般建议优质低蛋白饮食。对于儿童患者,除了饮食、血压控制外,要特别注意生长发育情况,因为肾功能不全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激素分泌等,导致生长迟缓等问题,需要定期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
4期:eGFR在15-29ml/(min·1.73m2),患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如严重水肿(可波及全身)、贫血、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成年患者此期需要开始考虑肾脏替代治疗的准备,比如评估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治疗方式的可行性。儿童患者在4期时,除了上述症状外,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因为疾病可能影响其学习、社交等,需要心理医生的介入,同时在营养方面要更加精心调整,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以维持生长发育,蛋白质摄入要严格控制在低水平,并且要保证优质蛋白占比。
5期:也就是肾衰竭终末期,eGFR<15ml/(min·1.73m2),患者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此期患者症状严重,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成年患者需要规律进行透析治疗,注意透析过程中的并发症防治,如透析失衡综合征等。儿童患者进行透析治疗时,要考虑到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透析方案的制定要更加个性化,同时要注重家庭护理,给予患儿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其适应疾病状态和治疗过程。
急性肾损伤分期
1期:血清肌酐升高≥0.3mg/dl(26.5μmol/L),或较基础值升高≥1.5倍-<2倍,持续时间<7天。此期肾脏的滤过功能短时间内有轻度下降,患者可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者仅有轻微的尿量变化等。对于儿童急性肾损伤1期,要积极寻找病因,比如是否有脱水、感染等诱因,针对诱因进行处理,同时密切监测肾功能、尿量等指标的变化,调整患儿的液体摄入,保证液体平衡。
2期:血清肌酐较基础值升高≥2倍-<3倍,持续时间<7天。此期肾脏滤过功能中度下降,患儿可能出现尿量进一步减少等表现,要进一步明确病因,加强对患儿生命体征的监测,包括血压、心率等,因为急性肾损伤可能导致血压波动等情况,对于儿童要注意其水电解质平衡,避免出现高钾血症等严重并发症,高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3期:血清肌酐较基础值升高≥3倍,或开始肾脏替代治疗,或eGFR<35ml/(min·1.73m2)且年龄<1岁,或eGFR<30ml/(min·1.73m2)且1岁≤年龄<15岁,持续时间≥7天。此期病情较为严重,患儿会出现明显的少尿或无尿、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恶心、呕吐等症状。儿童急性肾损伤3期需要立即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准备,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同时要加强护理,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因为患儿免疫力低下,感染会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