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骨折并非这辈子就完了,其治疗方式有保守和手术,预后受骨折部位、治疗时机、患者年龄、康复锻炼等因素影响,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阶段,还可能出现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通过正确治疗、康复及应对并发症多数患者可获较好预后,患者需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疗康复。
一、距骨骨折的治疗方式及预后影响因素
1.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对于无明显移位的距骨骨折,可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等保守治疗方法。一般需要固定6-12周左右,在此期间需要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例如,有研究表明,无移位的距骨颈骨折保守治疗后,骨折愈合率相对较高,但仍需关注后期是否出现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
手术治疗:如果骨折有明显移位等情况,则多需要手术治疗,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手术能够尽可能恢复距骨的解剖结构,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内固定失败等,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手术成功率在不断提高。
2.预后影响因素
骨折部位:距骨不同部位的骨折预后有所差异。距骨颈骨折相对更易出现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因为距骨颈骨折时可能损伤供应距骨的血管,而距骨体骨折等相对预后可能相对稍好一些,但也不是绝对的。
治疗时机:及时的治疗对于预后非常重要。如果能够在骨折后尽快进行合理的治疗,有利于骨折的良好愈合和功能恢复。例如,延误治疗可能导致骨折畸形愈合等不良后果,进而影响踝关节的功能。
患者年龄:年轻患者身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在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方面可能具有一定优势。而老年患者由于自身修复能力下降等因素,预后相对可能稍差一些,但也不是绝对不能恢复较好功能,通过积极治疗和康复也可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功能改善。
康复锻炼:规范的康复锻炼是促进距骨骨折后功能恢复的关键。在骨折固定期间就需要开始进行肌肉等长收缩等锻炼,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踝关节的屈伸等功能锻炼。如果康复锻炼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能导致踝关节僵硬等问题,影响患者的行走等功能。
二、距骨骨折后的康复及功能恢复
1.康复阶段划分
早期康复(骨折固定期间):此阶段主要是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患者可以进行非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如足趾的屈伸活动等,同时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以避免影响骨骼发育和关节功能。
中期康复(拆除固定后):拆除固定后,逐步增加踝关节的活动度锻炼。可以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等主动和被动活动。例如,患者可以坐在床边,将患侧小腿自然下垂,然后用手辅助患侧足进行屈伸活动,每次活动10-15分钟,每天2-3次。同时可以开始进行部分负重行走锻炼,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时间。
后期康复(骨折基本愈合后):此阶段主要是加强踝关节的力量和平衡功能锻炼。可以进行单腿站立、台阶上下等锻炼,以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和下肢的整体功能。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锻炼的强度和进度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比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缓慢、渐进的康复锻炼,而年轻患者可以适当增加锻炼的强度和难度。
三、距骨骨折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应对
1.缺血性坏死
距骨骨折后缺血性坏死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骨折时血管损伤等因素有关。一旦发生缺血性坏死,可能会影响距骨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对于这种情况,早期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密切监测,如定期进行X线、CT或MRI检查。如果坏死较轻,可通过减少负重等保守方法处理;如果坏死严重,可能需要考虑进行关节融合术等手术治疗。
2.创伤性关节炎
距骨骨折后如果骨折愈合不良,如出现畸形愈合等情况,容易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会出现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时疼痛加剧等症状。预防创伤性关节炎需要在骨折治疗过程中尽可能恢复距骨的正常解剖结构,促进骨折良好愈合。一旦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早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等)、物理治疗(如热敷、理疗等)来缓解症状,晚期可能需要考虑关节置换术等手术治疗。
总之,距骨骨折后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但通过及时正确的治疗、规范的康复锻炼以及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积极应对,多数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不会意味着这辈子就完了。患者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