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衰竭可由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因素导致。肾前性因素包括有效血容量不足(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有关)和心输出量减少(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有关);肾性因素包含肾小球疾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有关)和肾小管间质疾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有关);肾后性因素有尿路梗阻(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有关)。
一、肾前性因素导致肾功能衰竭
(一)有效血容量不足
1.年龄因素:儿童由于体液调节功能相对不完善,在严重呕吐、腹泻等情况时更易出现有效血容量不足。例如婴儿急性胃肠炎,频繁的呕吐和腹泻会使大量体液丢失,若未能及时补充,就可能影响肾脏灌注,导致肾前性肾功能衰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保水能力下降,在发生脱水时(如高温环境下出汗过多未及时补水、消化道出血等),也较容易出现有效血容量减少,进而影响肾脏血流,引发肾功能衰竭。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低盐饮食且饮水不足的人群,本身基础血容量相对偏低,当遇到急性失血(如外伤大出血)或大量体液丢失(如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未补充电解质饮料)时,更容易出现肾前性肾功能衰竭相关情况。
3.病史因素:有慢性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受限,心输出量减少,会导致肾脏灌注不足。例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感染等诱因下,心功能进一步恶化,肾脏血流减少,引发肾功能衰竭。
(二)心输出量减少
1.年龄因素: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输出量降低,影响肾脏血液供应。比如患有法洛四联症的婴儿,由于心脏畸形,心输出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可能引发肾功能衰竭。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储备下降,若患有冠心病,在心肌梗死发作时,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肾脏灌注随之减少,容易出现肾功能衰竭。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可能并发心肌病,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增加肾功能衰竭风险。
3.病史因素:有心肌病病史的患者,心肌本身病变,心输出量持续处于较低水平,肾脏长期灌注不足,逐渐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二、肾性因素导致肾功能衰竭
(一)肾小球疾病
1.年龄因素:儿童常见的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有关,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感染后更易引发免疫反应损伤肾小球,导致肾功能衰竭。老年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发生率相对较高,如膜性肾病等,随着年龄增长,肾脏本身的生理变化,使得肾小球更容易受到损伤,进而影响肾功能。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蛋白饮食可能加重肾小球的滤过负担,对于本身肾脏有潜在问题的人群,如患有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人,长期高蛋白饮食可能加速肾小球硬化,导致肾功能衰竭。
3.病史因素: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的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引发狼疮性肾炎,如果病情控制不佳,会逐渐损伤肾小球,导致肾功能衰竭。
(二)肾小管间质疾病
1.年龄因素:婴儿使用肾毒性药物时,由于肾小管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更易受到药物损伤。例如新生儿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其肾小管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弱,容易导致肾小管损伤,进而影响肾功能。老年人肾脏本身的肾小管间质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在接触肾毒性物质(如某些中药、重金属等)时,更容易发生肾小管间质病变,导致肾功能衰竭。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滥用某些中草药的人群,一些中草药可能具有肾毒性,长期摄入会逐渐损伤肾小管间质,如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长期服用可导致马兜铃酸肾病,引起肾小管间质病变,进而影响肾功能。
3.病史因素:有慢性肾盂肾炎病史的患者,肾盂和肾间质反复感染,会导致肾小管间质逐渐受损,肾脏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最终可能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三、肾后性因素导致肾功能衰竭
(一)尿路梗阻
1.年龄因素:儿童先天性尿路畸形较为常见,如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可导致尿路梗阻,影响尿液排出,长期梗阻会损害肾功能。老年人前列腺增生是引起尿路梗阻的常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升高,增生的前列腺堵塞尿道,导致尿液排出受阻,长期梗阻可引起肾功能衰竭。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不规律的排尿习惯,如长期憋尿等,可能增加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尿路结石堵塞尿路,引起梗阻,影响肾功能。对于老年人,长期卧床可能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增加尿路感染和尿路梗阻的风险,进而影响肾功能。
3.病史因素: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患者,结石复发可能再次引起尿路梗阻,若梗阻未能及时解除,会反复损伤肾脏,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