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腰部急性损伤未愈(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腰部慢性积累性损伤(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腰部解剖结构特点(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以及腰部肌肉力量不足(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年轻人运动等致急性损伤未愈、中老年人解剖结构退变及肌肉力量减弱、女性特殊时期等,长期不良姿势、缺乏锻炼等生活方式都会增加腰肌劳损风险。
一、腰部急性损伤未愈
年龄因素: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腰部急性损伤,年轻人在运动、重体力劳动等情况下较易出现腰部急性扭伤等情况,如果损伤后没有得到规范、充分的治疗,就可能迁延不愈发展为腰肌劳损。例如青少年在进行篮球、足球等剧烈运动时,若腰部突然受到不当的扭转力,造成腰部肌肉、筋膜等组织损伤,若未进行正确的康复治疗,就容易遗留问题引发腰肌劳损。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在妊娠、产后等特殊时期相对更易出现腰部相关问题。女性妊娠期间,腹部增大,身体重心改变,腰部肌肉、韧带等承受的负担加重,产后身体较为虚弱,若恢复期间腰部活动不当等,也容易导致腰部肌肉劳损。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从事需要腰部频繁用力、姿势不良的工作,如长期弯腰伏案工作的办公室职员、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人等,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发生劳损。例如办公室职员长时间保持弯腰驼背的坐姿,腰部肌肉持续收缩,血液循环不畅,易引发腰肌劳损。
二、腰部慢性积累性损伤
年龄因素: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逐渐发生退变,弹性和耐力下降,更容易出现慢性积累性损伤。比如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腰部肌肉力量减弱,在日常活动中如弯腰拾物等,就可能因腰部肌肉力量不足而造成慢性损伤,进而发展为腰肌劳损。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更年期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的代谢,使腰部更容易出现劳损情况。例如女性更年期后,骨质疏松风险增加,腰部骨骼支撑结构发生变化,加上肌肉等组织的退变,腰部稳定性下降,易发生腰肌劳损。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不良的姿势是常见原因,如长时间弯腰、久坐、久站等。长时间弯腰会使腰部肌肉处于持续紧张状态,久坐时腰部脊柱承受的压力较大,久站时腰部肌肉也需要持续发力维持姿势,这些都会导致腰部肌肉、筋膜等组织慢性损伤,引发腰肌劳损。比如一些舞蹈演员长期进行弯腰等动作排练,就容易出现腰部慢性积累性损伤进而导致腰肌劳损。
三、腰部解剖结构特点
年龄因素:从解剖结构上看,年轻人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相对较为强壮,但随着年龄增长,解剖结构会发生退变。中老年人腰部的椎间关节、椎间盘等结构退变,椎旁肌肉等组织的附着点等也会发生变化,使得腰部更容易出现劳损。例如老年人椎间盘退变,高度降低,椎间隙变窄,周围的肌肉等组织为了维持脊柱的稳定性需要承受更大的应力,容易发生劳损。
性别因素:无明显因性别导致的解剖结构特殊性直接引发腰肌劳损,但女性妊娠、产后等生理变化会影响腰部的解剖结构状态。妊娠时子宫增大,腰部的生理曲度会发生改变,产后身体恢复过程中解剖结构的调整可能不完全,从而增加腰肌劳损的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影响腰部解剖结构的力学平衡。比如长期腰部姿势不良,会改变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的附着点受力情况,导致局部应力集中,加速腰部解剖结构的退变,引发腰肌劳损。例如长期弯腰工作的人,腰部肌肉附着点长期受到异常应力,会逐渐出现损伤、退变,最终导致腰肌劳损。
四、腰部肌肉力量不足
年龄因素:儿童和青少年腰部肌肉力量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增强,中老年人腰部肌肉力量会逐渐减弱。老年人肌肉萎缩,肌肉力量下降,腰部稳定性差,容易出现腰肌劳损。例如70岁以上的老年人,肌肉力量明显减退,在日常活动中腰部肌肉难以有效支撑脊柱,易发生腰肌劳损。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在一些特殊时期,如青春期、妊娠期、更年期等,肌肉力量可能会有所变化。青春期女性身体发育,肌肉力量增长,但如果锻炼不当等也可能影响腰部肌肉力量;更年期女性激素变化可能导致肌肉代谢改变,肌肉力量下降,增加腰肌劳损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缺乏体育锻炼的人腰部肌肉力量相对较弱,容易发生腰肌劳损。例如长期久坐不动的人,腰部肌肉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力量逐渐减退,在日常活动中就更容易出现腰部肌肉劳损情况。比如办公室职员长期坐着工作,很少进行腰部肌肉锻炼,腰部肌肉力量薄弱,易引发腰肌劳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