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等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病,不同人群病因有差异,临床表现包括腹泻、腹痛等,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分一般、对症、病原治疗,预防要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及疫苗接种。
病因方面不同人群的差异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容易受到轮状病毒等感染。比如轮状病毒感染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因为婴幼儿肠道功能相对脆弱,对病毒的抵抗力较弱。另外,儿童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如不注意手卫生,容易接触到污染的物品后经口摄入病原微生物而发病。
成人:成人可能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例如进食了被志贺菌污染的不洁食物。一些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影响,如长期在外就餐,增加了接触病原微生物的机会。有基础疾病的成人,如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感染性腹泻,且病情可能相对较重,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某些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老年人:老年人肠道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同时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他们更容易感染沙门菌等病原菌,而且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如水电解质紊乱等。
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
腹泻:每天排便次数增多,可为数次至十余次不等,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脓血便等。例如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菌痢,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多为水样便。
腹痛: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腹痛程度和性质有所不同。细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可能出现腹部阵发性绞痛,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痛相对较轻。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甚至更高;严重腹泻的患者还可能出现脱水症状,如口渴、尿少、皮肤弹性差等,婴幼儿脱水还可能表现为前囟凹陷、哭闹无泪等;电解质紊乱时可出现乏力、心律失常等表现。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发病前的饮食情况,是否食用过不洁食物、饮用过不洁水源,有无与腹泻患者接触史等。对于儿童,要询问喂养情况、近期接触人群等。
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等,观察腹部体征,有无压痛、反跳痛等。
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例如菌痢患者粪便常规可见较多白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寄生虫感染时可发现相应的寄生虫卵。
病原学检查:通过粪便培养可明确是否有病原菌生长,如培养出致泻大肠埃希菌等;病毒检测可采用核酸检测等方法,如轮状病毒核酸检测;寄生虫检查可查找粪便中的寄生虫体或虫卵等。
感染性腹泻的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防止加重肠道负担。对于儿童,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可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如给予米汤、稀粥等。
补液:对于有脱水症状的患者,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者需静脉补液。儿童脱水时要注意补液的速度和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补液过快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对症治疗: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儿童优先选择适宜的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等,避免随意使用退热药物,尤其是低龄儿童。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可采取腹部热敷等缓解症状,但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儿童皮肤。
病原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原微生物选用相应的治疗药物,如细菌感染可选用敏感抗生素,但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抗生素。例如对于非侵袭性的大肠埃希菌肠炎,一般仅需要补液等对症治疗即可,而对于侵袭性的菌痢则需要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但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等因素,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感染性腹泻的预防
个人卫生:
手卫生:无论是儿童、成人还是老年人,都要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流水洗手。儿童由于好奇心强,容易接触各种物品,家长要帮助和监督儿童做好手卫生。
饮食卫生:不吃变质、腐败的食物,不吃生冷食物,水果要洗净、削皮后食用。外出就餐时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儿童的食物要确保新鲜、安全,避免食用未加工成熟的食物。
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居住场所进行消毒,尤其是厨房、卫生间等容易滋生细菌的场所。对于有儿童的家庭,要定期清洁儿童的玩具、餐具等,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疫苗接种:儿童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预防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对于某些特定人群,如前往腹泻高发地区的人群,可考虑接种相应的疫苗预防特定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