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高烧呕吐可能由感染性因素(如胃肠道病毒、细菌感染,呼吸道感染累及胃肠道)、非感染性因素(如中暑、外科急腹症早期)引起。家庭初步处理要注意呕吐时让孩子侧卧防误吸、少量多次喂水,监测体温物理降温;孩子频繁呕吐出现脱水表现、高烧持续不退或伴抽搐等严重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一、感染性因素
(一)胃肠道感染
1.病毒性胃肠炎
常见病毒如轮状病毒,多发生在婴幼儿群体。轮状病毒感染后,患儿除了高烧、呕吐外,还常伴有腹泻,大便多为蛋花汤样。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在秋冬季节高发,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传播。对于婴幼儿,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轮状病毒后更容易出现高烧、呕吐等症状,且可能导致脱水等严重后果。
诺如病毒也是引起胃肠道感染的常见病毒,各年龄段均可感染,但在儿童中也较为常见。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起病急,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同时可能伴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7.8-39℃左右,儿童感染后呕吐症状可能更为突出。
2.细菌感染性胃肠炎
如沙门菌感染,患儿多有进食被污染食物的病史,除高烧、呕吐外,还可能有腹痛、腹泻,大便可为黏液便或脓血便。沙门菌感染在夏季较为多见,儿童由于饮食卫生意识相对较弱,容易接触到被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菌痢,患儿主要表现为高烧、呕吐、腹痛、腹泻,大便为黏液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感。志贺菌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儿童聚集场所如幼儿园等容易造成暴发流行。
(二)呼吸道感染累及胃肠道
1.上呼吸道感染伴发胃肠道症状
当孩子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时,如流感病毒感染,除了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外,部分孩子可能出现呕吐症状。这是因为上呼吸道感染时,病毒感染可通过神经反射等机制影响胃肠道功能。流感病毒感染在冬春季节高发,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低下,感染后更容易出现全身症状,包括胃肠道的呕吐等表现。
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如链球菌感染,也可能伴随胃肠道症状,出现高烧、呕吐情况。链球菌感染可通过血行播散等途径影响胃肠道,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中暑
1.高温环境下发病
在炎热的夏季,如果孩子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如户外活动时间过长且没有适当降温措施,就可能发生中暑。中暑时孩子会出现高烧,体温可迅速升高,同时伴有呕吐,还可能伴有皮肤干燥、口渴、乏力等症状。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出现体温调节紊乱,从而引发中暑相关的高烧、呕吐症状。
(二)外科急腹症早期表现
1.急性阑尾炎
早期可能表现为高烧、呕吐,随后才出现典型的右下腹痛。儿童急性阑尾炎的症状不典型,因为儿童的大网膜发育不完善,不能起到有效的包裹作用,炎症容易扩散。所以当孩子出现高烧、呕吐时,不能忽视急性阑尾炎的可能,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腹部体征等情况。
肠套叠也是儿科常见的急腹症,多见于婴幼儿。孩子会出现突发的高烧、呕吐,呕吐物早期为奶汁或食物,后期可含有胆汁,同时伴有阵发性哭闹,腹部可摸到腊肠样包块。肠套叠是由于肠管套叠,导致肠道梗阻,引起一系列症状,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否则可能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后果。
三、处理与注意事项
(一)家庭初步处理
1.呕吐的处理
孩子高烧呕吐时,首先要让孩子采取侧卧姿势,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如果呕吐不严重,可以少量多次给孩子喝一些温水,避免一次喝太多加重呕吐。对于小婴儿,要注意清理口腔内的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体温监测与降温
密切监测孩子的体温,当体温超过38.5℃且孩子有不适表现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帮助散热。但要注意避免用酒精擦拭,因为儿童皮肤薄嫩,酒精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引起不良反应。如果物理降温效果不佳,且孩子体温持续升高,需要及时就医,但要避免自行盲目使用成人退烧药给低龄儿童服用。
(二)及时就医指征
1.呕吐严重情况
如果孩子频繁呕吐,无法口服进水,出现精神萎靡、口唇干燥、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时,需要立即就医。因为严重呕吐可导致孩子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2.高烧持续不退或伴随其他严重症状
孩子高烧持续超过3天不退,或者高烧同时伴有抽搐、意识不清、剧烈头痛、腹痛持续不缓解等症状时,应尽快带孩子到医院就诊,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例如,高烧伴抽搐可能提示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严重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