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尿失禁以压力性为主,病因是分娩致盆底肌群及神经损伤,初产妇发生率约31.3%,经产妇可达40.7%。非药物治疗包括盆底肌训练(规范训练6个月后症状改善率60%~70%)、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电刺激总有效率提高25%)及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有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米多君)和局部雌激素治疗(绝经后女性可用);非手术治疗3-6个月无效等适应症患者可考虑手术,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为金标准,5年治愈率80%~90%;特殊人群中,哺乳期女性优先非药物治疗,多胎妊娠或器械助产者产后42天评估,合并慢性病者同步治疗原发病;长期需定期复查,坚持盆底肌训练可降低复发率,二胎前建议评估盆底功能。
产后尿失禁以压力性为主,病因是分娩致盆底肌群及神经损伤,初产妇发生率约31.3%,经产妇可达40.7%。非药物治疗包括盆底肌训练(规范训练6个月后症状改善率60%~70%)、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电刺激总有效率提高25%)及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有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米多君)和局部雌激素治疗(绝经后女性可用);非手术治疗3-6个月无效等适应症患者可考虑手术,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为金标准,5年治愈率80%~90%;特殊人群中,哺乳期女性优先非药物治疗,多胎妊娠或器械助产者产后42天评估,合并慢性病者同步治疗原发病;长期需定期复查,坚持盆底肌训练可降低复发率,二胎前建议评估盆底功能。
一、产后尿失禁的病因与机制
产后尿失禁以压力性尿失禁为主,主要因分娩过程中盆底肌群及神经损伤导致。妊娠期子宫增大、激素水平变化(如松弛素分泌增加)使盆底支持结构松弛,分娩时胎头压迫、产道扩张进一步损伤盆底肌肉及神经,导致尿道闭合压下降。研究显示,初产妇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约31.3%,经产妇可达40.7%,与盆底肌纤维断裂、神经传导障碍密切相关。
二、非药物治疗方案
1.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通过主动收缩肛门-阴道周围肌肉(类似中断排尿动作),每日3组,每组10~15次收缩,每次持续5~10秒,逐渐增加至每日5组。研究证实,规范训练6个月后,尿失禁症状改善率可达60%~70%。需注意避免腹部、臀部肌肉代偿,可通过放置手指于阴道内感知肌肉收缩准确性。
2.生物反馈治疗:利用压力传感器或肌电图仪将盆底肌活动转化为视觉/听觉信号,指导患者掌握正确收缩方法。联合电刺激治疗(频率50Hz,脉宽200μs)可增强肌肉收缩强度,每周2次,持续8~12周,总有效率较单纯训练提高25%。
3.生活方式干预:控制体重(BMI<24),避免提重物(>5kg)、长时间站立或下蹲;减少咖啡因摄入(每日<200mg),因其可增加膀胱敏感性;建立规律排尿习惯(每2~3小时一次),避免憋尿。
三、药物治疗选择
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如米多君,通过增强尿道括约肌收缩力提高闭合压,适用于轻中度患者。需注意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禁用,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压。
2.局部雌激素治疗:绝经后女性可选用雌三醇乳膏(0.5g/日,阴道内使用),通过改善尿道黏膜萎缩增加阻力,连续使用3个月有效率约55%。需排除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病史。
四、手术治疗指征与方式
1.适应症:非手术治疗3~6个月无效、中度以上尿失禁(1小时漏尿量>10g)、生活质量严重受影响者。
2.术式选择: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TOT)为金标准,通过聚丙烯网带支撑尿道中段,5年治愈率达80%~90%。经闭孔路径(TOT)可降低膀胱穿孔风险(0.3%vsTVT的1.2%)。
3.围手术期管理:术前需行尿动力学检查确认类型,术后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及性生活,定期复查网带位置。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哺乳期女性: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需暂停哺乳(米多君半衰期2~3小时,建议停药后48小时恢复哺乳);手术需避开产褥期(产后6周内)。
2.多胎妊娠或器械助产者:盆底肌损伤风险增加2~3倍,建议产后42天行盆底超声评估,肌力<3级者需强化康复训练。
3.合并慢性咳嗽、便秘者:需同步治疗原发病,持续腹压增高(如慢性咳嗽)可使尿失禁复发风险增加40%。
六、长期随访与预防
产后6周、3个月、6个月需复查盆底肌力(采用牛津肌力分级0~5级)及1小时尿垫试验。研究显示,坚持盆底肌训练者5年内尿失禁复发率较未训练者降低35%。二胎前建议进行盆底功能评估,肌力<3级者需在孕前完成至少3个月康复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