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于脓毒症、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征等疾病,其机制分别与炎症介质释放致肾血流灌注减少及肾小管损伤、应激致肾血管收缩及毒性物质损伤肾小管、肌肉坏死释放物质致肾小管梗阻及上皮细胞损伤有关;临床表现有少尿或无尿期的尿量减少、水肿、电解质紊乱等,多尿期的尿量增多及可能的电解质紊乱,恢复期的肾功能逐渐恢复;诊断依靠血肌酐、尿素氮等实验室检查;预防需针对基础疾病及维持肾灌注,治疗包括去除病因和支持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预防及治疗注意事项。
一、常见常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疾病及机制
(一)脓毒症
1.机制:脓毒症时,机体的炎症反应过度激活,大量炎症介质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这些炎症介质可导致肾血管收缩,肾血流灌注减少;同时,炎症反应还会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引起肾小管坏死,从而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脓毒症好发于各年龄段人群,尤其是免疫力低下者,如老年人、儿童等,男性和女性在脓毒症的易感性上无明显差异,但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可能因个体的基础病史不同而有所不同,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患者发生脓毒症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风险更高。
(二)大面积烧伤
1.机制:大面积烧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会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等物质,导致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同时,烧伤后的创伤和炎症反应会产生各种毒性物质,损伤肾小管,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烧伤患者的年龄跨度较大,儿童烧伤后由于其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风险可能更高;男性和女性在烧伤后的病理生理过程无本质差异,但儿童烧伤的原因可能与生活环境等因素相关,如儿童在家庭中接触热水、火源等的概率相对较高,而成年人烧伤可能更多与职业等因素有关,有烧伤病史的患者再次烧伤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加。
(三)挤压综合征
1.机制:挤压综合征是由于肢体长时间受到挤压导致肌肉坏死,坏死的肌肉释放出大量肌红蛋白、钾离子等物质。肌红蛋白在肾小管中沉积,堵塞肾小管,引起肾小管梗阻;钾离子等物质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进而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挤压综合征可见于各年龄段,发生于体力劳动者等人群的概率相对较高,男性可能因从事重体力劳动等原因发生率略高于女性,有肢体创伤病史的人群再次受到挤压时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风险会显著升高。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少尿或无尿期:患者尿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尿。同时可出现水肿,由于水钠潴留,患者会出现全身水肿,尤其是眼睑、下肢等部位。还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表现为心律失常等;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可出现深大呼吸等症状;以及尿毒症症状,如恶心、呕吐、乏力等不适症状。
2.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此期由于大量尿液排出,可能会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患者可能出现乏力等症状。
3.恢复期:肾功能逐渐恢复,尿量恢复正常,各种临床症状逐渐减轻,但部分患者可能仍会有乏力等虚弱表现。
(二)诊断
1.实验室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异常。肾功能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对于诊断急性肾功能衰竭非常重要,如血肌酐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提示可能发生了急性肾功能衰竭。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血肌酐的正常范围有所不同,儿童的血肌酐正常范围低于成年人,在诊断时需要结合个体的正常范围来判断。
三、预防及治疗原则
(一)预防
1.针对基础疾病的预防:对于有脓毒症风险的患者,如感染患者要及时控制感染;大面积烧伤患者要及时进行创面处理等;挤压综合征的高危人群要避免肢体长时间受压等。在预防过程中,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需要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儿童要注意避免接触危险物品防止烧伤等,成年人要注意工作中的安全防护防止挤压伤等。
2.维持肾灌注:对于可能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高危患者,要注意维持有效的肾灌注,如适当补液等,但补液要注意量和速度,避免过多过快补液加重心脏负担等。
(二)治疗
1.去除病因:如控制脓毒症患者的感染,处理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创面,解除挤压综合征患者的肢体受压等。
2.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如纠正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对于少尿或无尿期的患者,要严格控制液体入量,遵循“量出为入”的原则。在治疗过程中,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液体量和电解质的平衡,因为儿童的肾功能调节能力相对较弱,用药等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改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