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惊厥是婴儿期因多种原因致脑细胞功能紊乱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不自主收缩伴意识障碍的症状,有感染性(颅内、颅外感染)和非感染性(颅脑损伤、脑发育异常、代谢紊乱)病因,表现为发作形式多样及伴随症状,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实验室、脑电图、影像学),治疗分紧急处理和病因治疗,预防需加强孕期保健、正确喂养、预防感染、避免颅脑损伤,特殊人群护理要安全、病情、喂养护理及心理关怀。
常见病因
感染性因素:
颅内感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脑膜炎、脑炎等。例如,化脓性脑膜炎在婴儿期较为常见,细菌侵入脑膜后引发炎症反应,刺激神经细胞导致惊厥。婴儿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感染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
颅外感染:各种感染引起的高热惊厥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之一。多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体温骤然升高时,体温通常在38.5℃以上。这是因为婴儿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高热时容易引起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惊厥。
非感染性因素:
颅脑损伤:难产、产伤等可导致婴儿颅脑出现损伤,如颅内出血等。婴儿在分娩过程中如果受到产道的挤压或使用产钳等助产工具不当,可能会造成脑部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刺激脑组织引发惊厥。
脑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脑积水、脑畸形等。这些先天性的脑结构异常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使得神经细胞的活动异常,从而引发惊厥。婴儿从胚胎时期开始脑发育就可能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异常。
代谢紊乱: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等均可引起惊厥。例如,婴儿长时间未进食导致低血糖,血糖水平过低会影响脑细胞的能量供应,干扰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引发惊厥;低血钙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也容易出现惊厥。婴儿的代谢相对较快,如果喂养不当等容易出现代谢紊乱情况。
临床表现
发作形式:可表现为全身强直性抽搐,表现为四肢伸直、牙关紧闭、双眼上翻等;也可表现为阵挛性抽搐,即肢体出现有节律的抽动;还可能出现局限性抽搐,如一侧肢体的抽动等。
伴随症状:常伴有意识丧失,婴儿表现为对外界刺激无反应;部分婴儿可能伴有口吐白沫、面色发绀等表现。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婴儿的出生史,是否有难产、产伤等情况;喂养史,了解进食情况以排查代谢性因素;感染史,有无发热、呼吸道感染等情况。
体格检查:检查婴儿的体温、神经系统体征等,如前囟情况,前囟饱满可能提示颅内压增高,见于颅内感染等情况。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如血糖、血钙、血镁、肝肾功能等)、脑脊液检查等。血常规可以帮助判断是否有感染;血生化能明确是否存在代谢紊乱;脑脊液检查对颅内感染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如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蛋白含量升高等。
脑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脑电异常放电情况,对惊厥的病因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帮助。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可帮助发现颅脑结构异常,如颅内出血、脑畸形、脑积水等情况。
治疗原则
紧急处理:首先要保持婴儿呼吸道通畅,将婴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同时要及时止惊,可选用合适的止惊药物(如地西泮等,但需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使用)。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果是颅内感染引起,需要使用敏感的抗生素等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果是代谢紊乱引起,需要纠正低血糖、低血钙等代谢异常情况。
预防措施
加强孕期保健:孕妇在孕期要注意避免感染,合理营养,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影响胎儿脑发育的问题。
正确喂养婴儿:保证婴儿合理喂养,按时添加辅食,避免婴儿出现低血糖、低血钙等代谢紊乱情况。
预防感染:注意婴儿的护理,保持婴儿居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婴儿接触感染源,及时接种疫苗预防相关感染性疾病。
避免颅脑损伤:在婴儿分娩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产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婴儿头部,避免头部受到撞击等外伤。
特殊人群(婴儿)护理注意事项
安全护理:惊厥发作时要将婴儿放置在安全的地方,周围不要有尖锐物品等,防止发作时受伤。惊厥停止后,要密切观察婴儿的呼吸、面色等情况,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刺激。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婴儿惊厥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变化,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喂养护理:根据婴儿的情况合理喂养,保证营养供给,对于有代谢紊乱风险的婴儿,要严格遵循喂养要求,确保婴儿血糖、血钙等维持在正常范围。
心理关怀:虽然婴儿不会表达,但医护人员和家长要给予婴儿足够的关爱,营造温馨的环境,减少婴儿的不安情绪,有利于婴儿的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