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筋膜炎有特定症状表现,包括慢性疼痛、特定部位压痛、肌肉紧张与活动受限;体格检查需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中X线可排骨骼病变,MRI助诊筋膜炎症,血常规一般无特殊;病史与诱因有劳损、外伤史、寒冷潮湿环境、不良姿势等相关情况。
一、症状表现
1.疼痛特点
慢性疼痛:背部会出现弥漫性的慢性疼痛,疼痛程度一般不是剧烈的锐痛,而是一种隐隐的酸痛、胀痛,疼痛时间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这种疼痛在晨起时可能会较为明显,活动后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长时间活动或劳累后又会加重。例如,一些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由于背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出现背部筋膜炎,会有长时间的背部隐痛不适。
特定部位压痛:在背部的肌肉附着点或筋膜处有固定的压痛点,这些压痛点通常比较局限,用手指按压时患者会有明显的疼痛反应,而且这些压痛点往往是诊断背部筋膜炎的重要依据之一。比如在竖脊肌的走行部位、棘突旁等部位可能会找到压痛点。
2.肌肉紧张与活动受限
肌肉紧张:患者背部肌肉可触及紧张、痉挛的条索状改变,触摸时能感觉到肌肉比正常状态更硬,这是因为筋膜炎症刺激导致肌肉保护性收缩。例如,背部筋膜炎患者在自我触摸背部时,能感觉到局部肌肉发紧。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肌肉紧张,患者的背部活动会受到一定限制,比如弯腰、转身、后仰等动作可能会变得不灵活,严重时会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穿衣、洗漱、弯腰拾取物品等活动。对于老年人来说,本身关节活动度就有所下降,若合并背部筋膜炎,活动受限可能会更加明显,会影响其日常的行动能力。
二、体格检查
1.影像学检查辅助
X线检查:X线一般没有特异性的表现,但可以排除一些骨骼的器质性病变,如骨折、肿瘤等。在背部筋膜炎患者的X线检查中,可能会发现背部软组织的一些间接改变,比如肌肉附着处的轻度骨质增生等,但这些改变并不是背部筋膜炎特有的。例如,一些有长期背部劳损的患者,X线可能会显示椎体边缘的轻度骨质增生,但不能单纯依靠X线来诊断背部筋膜炎。
磁共振成像(MRI):MRI对于背部筋膜炎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背部筋膜的水肿、增厚等炎症改变。在MRI图像上,可以看到筋膜组织信号的异常,有助于明确筋膜炎的病变范围和程度。不过,MRI检查相对费用较高,一般是在初步诊断不明确或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变细节时才会考虑进行。对于儿童患者,由于MRI检查需要孩子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而且可能会有一定的辐射相关顾虑(虽然MRI是磁场成像,无电离辐射),但如果病情需要,在严格控制检查条件下也可以进行。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一般情况下,背部筋膜炎患者的血常规指标无明显异常。但如果筋膜炎是由感染等特殊原因引起的,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感染指标异常。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大部分背部筋膜炎是无菌性炎症,血常规无特殊改变。对于儿童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时要注意采血的操作规范,避免孩子哭闹等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三、病史与诱因分析
1.既往病史
劳损史:有长期伏案工作、长期弯腰劳作、长期背部负重等劳损史的人群更容易患背部筋膜炎。比如长期从事搬运工作的工人,背部肌肉长期受到牵拉和磨损,容易引发背部筋膜炎。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劳损的原因有所不同。年轻人可能更多是由于运动损伤或长期不良姿势导致,而老年人可能与长期慢性劳损、脊柱退变等因素相关。
外伤史:既往背部有过外伤史,如扭伤、挫伤等,如果外伤恢复不完全,也可能会诱发背部筋膜炎。例如,背部曾经受过较重的撞击伤,虽然当时经过治疗外伤表面愈合,但内部的筋膜可能已经受到损伤,后期容易发展为筋膜炎。对于儿童患者,要询问其是否有过背部的外伤史,因为儿童活泼好动,可能会有一些不易察觉的轻微外伤。
2.生活方式因素
寒冷潮湿环境: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背部肌肉和筋膜容易受到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从而诱发筋膜炎。比如在寒冷的冬季,长时间在户外工作且保暖措施不佳的人群,背部筋膜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由于其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在寒冷潮湿环境中更容易受到影响,要注意保暖防潮。
不良姿势:长期保持不良的坐姿、站姿或睡姿,如长期弯腰驼背、伏案时含胸等,会使背部肌肉长期处于不正常的受力状态,导致筋膜慢性损伤,引发筋膜炎。例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的人群,背部肌肉处于紧张前屈状态,容易出现背部筋膜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不良姿势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与书包过重、坐姿不正确等有关,成年人则多与工作和生活中的不良姿势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