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慢性肾炎,应从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控制及定期健康监测三方面着手。健康生活方式上要合理饮食(控制盐分、均衡营养)、适量运动(选合适方式并坚持);疾病预防控制要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预防皮肤和呼吸道感染;定期健康监测要定期做尿常规检查、监测肾功能指标。
一、健康生活方式方面
1.合理饮食
控制盐分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高盐饮食会使血压升高,加重肾脏负担,长期可增加慢性肾炎的发病风险。例如,过多食用腌制食品(如咸菜、腌肉等)会摄入大量钠盐,应尽量减少此类食物的摄取。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需注意控制盐分;老年人肾脏功能逐渐衰退,也应严格限制钠盐摄入以保护肾脏。
均衡营养:保证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优质蛋白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但也不宜过量摄入,以免加重肾脏滤过负担。同时,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保护肾脏细胞免受损伤;钾元素有助于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新鲜水果如香蕉、橙子等富含钾,但肾功能不全者需根据具体情况限制钾的摄入。
2.适量运动
选择合适运动方式: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肾脏的血液灌注。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儿童可选择跳绳、骑自行车等趣味性运动;成年人可根据工作和生活安排规律运动时间;老年人则适合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较为舒缓的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
坚持规律运动:运动要持之以恒,避免间歇性运动。长期坚持运动可以改善身体的代谢状态,降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而这些疾病都是慢性肾炎的常见危险因素。例如,肥胖会增加肾脏的负担,通过运动控制体重,可有效降低慢性肾炎的发病几率。
二、疾病预防与控制方面
1.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管理: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一般血压应低于140/90mmHg。高血压会导致肾小球内高压,损伤肾小球滤过膜,长期可引发慢性肾炎。对于高血压患者,要遵循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同时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如前面提到的控制盐分摄入、适量运动等。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者,在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上需谨慎,老年人用药更要关注药物对肾脏功能的影响,儿童高血压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及时规范治疗。
糖尿病控制: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使血糖接近正常范围。高血糖会引起肾脏微血管病变,导致糖尿病肾病,进而发展为慢性肾炎。糖尿病患者应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合理使用降糖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或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需要家长密切配合进行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治疗;成年人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与血糖控制的长期管理;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需兼顾低血糖风险等问题。
2.预防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换衣物,避免皮肤感染。皮肤感染如脓疱疮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侵犯肾脏。同时,要注意口腔卫生,预防口腔感染。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洗澡、更换衣物,教育儿童不要用手搔抓皮肤;老年人由于皮肤干燥等原因,更要注意皮肤保湿和清洁,预防皮肤感染。
避免呼吸道感染:在季节交替、气温变化较大时,注意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呼吸道感染如感冒等,病毒或细菌可通过免疫反应损伤肾脏。平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家长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儿童增减衣物;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也需注意保暖和呼吸道防护。
三、定期健康监测方面
1.常规体检
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肾脏病变,如尿蛋白、血尿等异常情况。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尿常规检查。不同年龄人群都应重视尿常规检查,儿童在入学体检等时机可进行尿常规检查,及时发现肾脏问题;成年人可将尿常规检查作为常规体检项目;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逐渐衰退,更要定期进行尿常规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慢性肾炎的迹象。
监测肾功能指标: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血肌酐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尿素氮也与肾脏的排泄功能相关。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有助于及时了解肾脏功能状态,早期发现慢性肾炎的进展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人群,更要密切监测肾功能,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