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的发生与腰部急性损伤未愈、慢性积累性损伤、腰部解剖结构异常及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腰部急性损伤未愈若处理不当易致腰肌劳损;长期不良姿势等致慢性积累性损伤可引发;先天性解剖结构异常使腰部受力改变易诱发;寒冷潮湿等气候变化会因影响腰部血液循环引发炎症致腰肌劳损,且各因素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不同。
一、腰部急性损伤未愈
具体情况:腰部急性损伤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或者治疗不彻底,损伤组织未能完全修复,就可能遗留慢性损伤的隐患,进而发展为腰肌劳损。例如,腰部受到外力撞击等急性损伤后,肌肉、筋膜等组织出现损伤,但没有进行规范的休息、治疗,就容易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引发腰肌劳损。
年龄因素: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对于年轻人来说,若运动等导致腰部急性损伤后处理不当,更易发展为腰肌劳损;而老年人本身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急性损伤后也更易遗留问题导致腰肌劳损。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从事的工作可能影响腰部急性损伤的发生概率,进而影响腰肌劳损的发病风险。比如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较多,发生腰部急性损伤的概率相对较高,若处理不当则更易患腰肌劳损。
生活方式:长期从事需要腰部频繁活动、用力的工作,如建筑工人、搬运工等,腰部急性损伤的风险本身就高,若急性损伤后恢复不佳,就容易引发腰肌劳损。
二、慢性积累性损伤
具体情况:长期保持不良的姿势,如长时间弯腰工作、伏案工作时弯腰驼背、睡眠时使用不合适的床垫等,会使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肌肉、筋膜等组织反复受到牵拉,引起慢性积累性损伤。例如,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群,腰部肌肉持续处于收缩状态,时间久了就会导致肌肉疲劳、受损,逐渐发展为腰肌劳损;睡眠时床垫过软或过硬,都会影响腰部的正常生理曲度,导致腰部肌肉长时间处于非正常受力状态,引发慢性损伤。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的功能会逐渐衰退,更容易出现慢性积累性损伤。中老年人相对年轻人更易因长期不良姿势等导致腰肌劳损。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由于工作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不良姿势的发生概率有所不同。比如女性长时间穿高跟鞋,会改变身体的重力线,导致腰部肌肉受力不均衡,增加慢性积累性损伤的风险,进而易引发腰肌劳损。
生活方式:长时间久坐、久站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教师等,由于腰部缺乏运动,肌肉容易疲劳,长期下来易发生慢性积累性损伤,引发腰肌劳损。
三、腰部解剖结构的异常
具体情况:有些人先天性腰部解剖结构存在异常,比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等,这会使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的受力分布发生改变,导致部分肌肉、韧带承受过大的应力,长期下来容易引发劳损。例如腰椎骶化的人群,腰部的力学结构发生了改变,相关肌肉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来维持腰部的稳定,就容易出现损伤,进而发展为腰肌劳损。
年龄因素:先天性解剖结构异常在出生时就存在,但可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者成年后才逐渐显现出症状,引发腰肌劳损。对于有先天性解剖结构异常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可能因这种结构异常导致腰部受力异常,引发腰肌劳损。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先天性腰部解剖结构异常在男性和女性中都可能存在,只是不同个体的解剖结构异常表现可能不同,但都会影响腰部肌肉等组织的受力,增加腰肌劳损的发病风险。
生活方式:一般与生活方式关系不大,主要是先天性的解剖结构问题,但如果有先天性解剖结构异常的人群,在生活中不注意保护腰部,如长时间弯腰等,会加重腰部肌肉的损伤,诱发腰肌劳损。
四、气候变化
具体情况:腰部受到寒冷、潮湿等气候变化的影响时,容易引起腰部肌肉的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肌肉、筋膜等组织缺血、缺氧,代谢产物堆积,进而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腰肌劳损。例如在寒冷的环境中,腰部保暖不当,肌肉受到寒冷刺激后收缩,影响局部血液循环,长期如此就可能引发腰肌劳损;潮湿的环境会使腰部皮肤的散热加快,也会导致腰部肌肉紧张,血液循环受阻,增加腰肌劳损的发生风险。
年龄因素: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但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寒冷、潮湿等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更容易因气候变化引发腰肌劳损。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对寒冷、潮湿等环境的感受和应对方式可能不同。比如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更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引发腰部肌肉问题,导致腰肌劳损。
生活方式:生活在寒冷、潮湿地区的人群,或者长期在寒冷、潮湿环境中工作的人群,如煤矿工人等,腰部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机会更多,更容易发生腰肌劳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