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表现因出血速度、量、部位而异,有呕血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等表现,对各系统有影响,不同病因有不同特点,诊断可通过胃镜、结肠镜、影像学检查等,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可通过积极治疗基础病、定期筛查、健康生活方式预防。
呕血与黑便: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后经口腔呕出,若出血较少且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呕吐物可呈咖啡色;若出血量大、速度快,可呕出鲜血。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所致,一般呈柏油样,黏稠发亮。下消化道出血若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也可表现为黑便;若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多,可排出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时,患者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汗、口渴、晕厥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意识障碍等。急性大量出血时,由于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静脉回心血量不足,心输出量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老年人对血容量减少的耐受性较差,即使出血量不大,也可能迅速出现休克症状,且恢复较慢;儿童由于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消化道出血后也较易出现循环衰竭表现。
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
循环系统: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引起循环系统的一系列变化。心脏为了代偿失血引起的低血压,会加快心率,长期或严重的心率加快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引发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应激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呼吸系统:失血导致机体缺氧,可引起呼吸频率加快,以增加氧气摄入。长期慢性消化道出血导致贫血,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气短等表现,影响肺功能。老年人肺功能本身可能有所下降,消化道出血后更易出现呼吸功能的进一步减退。
消化系统:出血本身可刺激胃肠道,引起腹痛、腹胀等不适。大量出血后,胃肠道黏膜缺血,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对于原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如胃溃疡患者,消化道出血可能使原有的病情加重。
血液系统:急性大量出血后,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迅速下降,出现贫血表现。慢性消化道出血则表现为慢性贫血,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长期贫血会影响机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如导致肾脏缺血缺氧,影响肾功能。
不同病因导致消化道出血的特点
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更易发生出血。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通常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出血前患者多有上腹部疼痛的症状,出血后疼痛可缓解。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常见于肝硬化患者,多由门脉高压引起。出血量大,常表现为大量呕血和黑便,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患者多有肝硬化的基础表现,如腹水、黄疸、脾大等。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多与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大量饮酒、严重创伤等应激因素有关。出血可为呕血或黑便,出血量一般较少,但也有突然大量出血的情况。
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等,肿瘤组织溃烂坏死可引起出血。多表现为慢性失血,如黑便、贫血等,也可出现大量出血的情况,多见于肿瘤晚期。
诊断与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的黏膜情况,发现病变并可取活检明确性质。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胃镜检查,阳性率较高。对于儿童患者,需选择合适口径的胃镜,并在麻醉等操作上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结肠及直肠的病变,对于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较大,能发现肠道的肿瘤、溃疡、息肉等病变。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血管造影等,对于一些疑难的消化道出血病例有辅助诊断价值。CT可以帮助发现腹腔内的占位性病变等;血管造影可明确出血的部位和原因,但属于有创检查。
预后与预防
预后:消化道出血的预后与出血的病因、出血量、出血速度以及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经过积极治疗预后较好;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道肿瘤引起的出血预后相对较差。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也相对更差。
预防:对于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规律服用抑酸药物,避免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对于肝硬化患者,要积极治疗肝硬化,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如避免剧烈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因素。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消化道筛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也有助于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