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等为基本表现的肾小球疾病,发病与免疫及非免疫非炎症机制有关,有相应临床表现,可通过实验室及病理检查诊断,需与继发性肾炎等鉴别,治疗原则包括积极控血压、限蛋白磷摄入、用抗血小板药及避免加重肾损害因素,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该疾病需早期诊断规范治疗,患者需长期随诊。
一、定义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多数病例病因尚不明确,仅少数是由急性肾小球肾炎迁延不愈转变而来。
二、发病机制
大多与免疫炎症反应有关,非免疫非炎症机制在疾病的慢性进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例如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等导致肾小球硬化的“三高”机制等。
三、临床表现
1.蛋白尿:是慢性肾炎的基本表现,尿蛋白量多在1-3g/d。
2.血尿: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多为肾小球源性血尿。
3.水肿:一般不严重,多为眼睑及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部分患者可无水肿表现。
4.高血压:部分患者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就诊,可表现为轻、中度高血压。
5.肾功能损害: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肾功能减退的速度个体差异较大,与病理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
四、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
2.肾功能检查:早期肾功能可正常或轻度受损,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升高等。
3.血常规:肾功能不全时可出现贫血,表现为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降低等。
4.肾脏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判断病情进展和指导治疗的重要依据,可通过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常见的病理类型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凡尿化验异常(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及高血压病史达3个月以上,无论有无肾功能损害均应考虑此病,在除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及遗传性肾小球肾炎后,临床上可诊断为慢性肾炎。
2.鉴别诊断
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如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可通过相应的病史、临床表现及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如狼疮性肾炎可查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可查过敏原等)进行鉴别。
Alport综合征:多在青少年(多在10岁之前)发病,常有眼(球形晶状体等)、耳(神经性耳聋)、肾(血尿,轻、中度蛋白尿及进行性肾功能减退)异常,有阳性家族史(多为X连锁显性遗传)。
六、治疗原则
1.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加速肾小球硬化、促进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积极控制血压。治疗原则为:力争把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如尿蛋白≥1g/d,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以下;如尿蛋白<1g/d,血压控制可放宽到130/80mmHg以下。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贝那普利、氯沙坦等,此类药物除具有降压作用外,还可减少尿蛋白和延缓肾功能恶化。
2.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的摄入: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限制蛋白及磷的入量,予以优质低蛋白饮食,可减轻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及高滤过状态,延缓肾小球硬化和肾功能减退。
3.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部分研究显示,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能有辅助降尿蛋白的作用,如双嘧达莫等。
4.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应避免感染、劳累、妊娠及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等加重肾损害的因素。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慢性肾炎相对较少见,若患病,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因为慢性肾炎可能影响儿童的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在治疗时,要谨慎选择药物,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2.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肾炎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综合评估,在控制血压、蛋白尿等指标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对药物治疗的影响,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肾功能多有不同程度减退,使用经肾排泄的药物时需调整剂量,避免加重肾功能损害。
3.妊娠期女性:妊娠可能会加重慢性肾炎患者的病情,因此妊娠期女性慢性肾炎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血压、尿蛋白等指标,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必要时可能需要提前终止妊娠以保障孕妇的健康。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于延缓病情进展、保护肾功能至关重要。患者需要长期随诊,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