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丘疹与脂肪粒在定义、临床表现、病理机制、诊断鉴别及处理预防方面存在区别。栗丘疹是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上皮的潴留性囊肿,有原发性和继发性,表现为黄白色小丘疹,可自行消退或经挑破等处理;脂肪粒广义指皮脂腺分泌过剩等形成的白色颗粒,与栗丘疹有细微差别,可通过更换护肤品等处理,预防上需注意皮肤护理和选择合适护肤品等。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区别
1.栗丘疹:
定义:栗丘疹是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上皮的潴留性囊肿,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栗丘疹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多发生于新生儿,也可见于儿童及成年人;继发性栗丘疹常发生在某些皮肤病之后,如大疱性皮肤病、烧伤、摩擦性损伤等。
临床表现:典型皮损为黄白色、坚实性丘疹,表面光滑,直径1-2毫米,一般无自觉症状,好发于眼周、颊部、额部等部位。新生儿期的栗丘疹多在出生后不久出现,可自行消退。
2.脂肪粒:
定义:一般所说的脂肪粒多为粟丘疹的一种通俗说法,但广义上有时也可指因皮脂腺分泌过剩,皮脂被角质覆盖无法正常排出,堆积形成的白色颗粒。
临床表现:通常表现为眼周等部位出现的白色小疙瘩,外观上与栗丘疹的黄白色丘疹有一定相似性,但从成因和病理机制上与严格定义的栗丘疹有细微差别,其形成可能与局部皮肤微小损伤、皮脂代谢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多见于成年人,尤其是眼部周围皮肤较薄的人群,长期使用过于油腻的护肤品等可能增加其发生风险。
二、病理机制区别
1.栗丘疹:
原发性栗丘疹是由于表皮或附属器上皮的角质物潴留形成囊肿。在胚胎发育时期,部分未正常脱落的表皮细胞残留于皮肤内,或者在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表皮细胞植入真皮内,逐渐形成潴留性囊肿。
继发性栗丘疹是在原有皮肤病变基础上,如大疱性皮肤病患者,水疱愈合后表皮细胞异常增生、植入真皮,导致角质物潴留形成囊肿;烧伤患者皮肤损伤后,表皮附属器结构破坏,也可能出现角质物潴留形成栗丘疹样损害。
2.脂肪粒:
若广义的脂肪粒是因皮脂腺分泌过剩导致,其病理机制主要是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分泌后无法正常排出,在局部堆积形成。而皮肤的微小损伤,如过度去角质、搔抓等,会使皮肤自我修复过程中角质层覆盖皮脂腺开口,进而导致皮脂堆积形成类似颗粒状物质。例如,长期使用含油量高且不易被皮肤吸收的护肤品,会增加皮脂腺导管堵塞的概率,容易形成类似脂肪粒的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区别
1.诊断:
栗丘疹:医生通过视诊即可初步诊断,根据典型的黄白色、坚实性小丘疹的临床表现,结合发病情况(如新生儿发病、有皮肤损伤病史等)基本可确诊。必要时可通过皮肤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理表现为真皮内可见囊肿,囊壁由多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囊内含有角化物。
脂肪粒: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诊断,若眼周等部位出现白色小颗粒,结合可能存在的使用油腻护肤品、皮肤微小损伤等情况进行初步判断。但需要与汗管瘤等其他眼部周围皮疹相鉴别。
2.鉴别诊断:
汗管瘤:汗管瘤好发于眼睑周围,为肤色、淡黄色或褐黄色半球形丘疹,直径1-3毫米,一般密集分布,而栗丘疹多为单发的小丘疹。组织病理上汗管瘤是由小汗腺导管分化的良性肿瘤,与栗丘疹的潴留性囊肿病理表现不同。
扁平疣:扁平疣多为扁平丘疹,表面光滑,色泽与正常皮肤相近或略深,可因搔抓出现同形反应,好发于面部、手背等部位,与栗丘疹的黄白色坚实性丘疹表现不同,且致病原因是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与栗丘疹的病理机制完全不同。
四、处理与预防区别
1.处理:
栗丘疹:对于原发性且无自觉症状的栗丘疹,一般无需特殊处理,部分新生儿期的栗丘疹可自行消退。对于影响美观或较大的栗丘疹,可由医生在消毒后用针挑破表皮,挤出黄白色小颗粒,也可采用激光等治疗方法去除。继发性栗丘疹则需要先治疗原发病,再针对栗丘疹进行相应处理。
脂肪粒:如果是因使用油腻护肤品等导致的脂肪粒,首先应更换为清爽不油腻的护肤品。对于较小的脂肪粒,也可在消毒后用针挑除等方法处理,但要注意操作卫生,避免引起感染。如果是因皮肤微小损伤等导致,要注意避免过度去角质等损伤皮肤的行为。
2.预防:
栗丘疹:新生儿期要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不必要的皮肤损伤。对于有皮肤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继发性栗丘疹的发生风险。
脂肪粒:日常护肤时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护肤品,避免使用过于油腻的产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过度搔抓、去角质等造成皮肤微小损伤。对于眼部周围皮肤较薄的人群,更要注意护肤品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减少脂肪粒的形成风险。例如,油性皮肤人群可选择控油且清爽的护肤品,干性皮肤人群要注意护肤品的保湿同时避免过于油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