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衰竭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由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因素致,有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表现;慢性由原发性、继发性、遗传性肾病引起,早期有非特异性表现,进展期多系统受累。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健康人群要健康生活、控基础病,已有肾脏基础病者要定期监测、规范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也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肾功能衰竭的定义
肾功能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发生损害,从而引起肾脏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功能出现严重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根据病程进展可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功能衰竭。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
1.病因及机制
肾前性:多由血容量不足引起,如大量失血、大量出汗、严重呕吐腹泻等,使肾脏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例如,外伤导致大量出血,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脏血流减少,进而引发肾前性急性肾衰。
肾性:主要是肾实质损伤,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的病变。如急性肾小管坏死,常见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脏骤停复苏后、休克纠正后等)、肾毒性物质损伤(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接触重金属等)。以使用肾毒性药物为例,某些药物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肾功能衰竭。
肾后性:多为尿路梗阻所致,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肿瘤压迫输尿管等,使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力增高,影响肾小球滤过和肾脏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例如,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逐渐加重,可造成尿道梗阻,进而引发肾后性急性肾衰。
2.临床表现
少尿期:尿量明显减少,可伴有恶心、呕吐、乏力、呼吸困难、高钾血症等表现。高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严重时危及生命。
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此期若不注意电解质平衡等,可能出现低钾血症等并发症。
恢复期:肾功能逐渐恢复,尿量恢复正常,部分患者肾功能可完全恢复,部分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
1.病因
原发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慢性肾小球肾炎长期进展,导致肾小球逐渐硬化,肾脏功能逐步丧失。
继发性肾脏疾病:常见的有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等。以糖尿病肾病为例,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引起肾脏微血管病变,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
遗传性肾病:如遗传性肾炎等,多有家族遗传倾向,由于基因缺陷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异常,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
2.临床表现
早期:可能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非特异性表现,容易被忽视。
进展期: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如高血压、心力衰竭等)、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等多系统受累表现。贫血是由于肾功能衰竭时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所致;代谢性酸中毒是因为肾脏排泄酸性代谢产物减少等原因引起。
四、肾功能衰竭的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包括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还可检测电解质(如血钾、血钠等)、血钙、血磷等指标,了解电解质和钙磷代谢情况;血常规可发现贫血等。
尿液检查:观察尿量、尿蛋白、尿沉渣等情况,如慢性肾衰患者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
2.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了解肾脏的大小、形态等,有助于判断是急性还是慢性肾衰等;CT、MRI等检查可更详细地评估肾脏结构。
五、肾功能衰竭的预防及注意事项
1.对于健康人群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但要注意控制蛋白质、盐等的摄入,避免加重肾脏负担;适量运动,维持合理体重;避免滥用肾毒性药物,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规律降压治疗,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延缓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2.对于已有肾脏基础疾病的人群
定期监测肾功能、尿常规等指标,早期发现肾脏功能的变化,及时干预。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应每3-6个月复查一次相关指标。
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规范治疗基础疾病,延缓肾功能恶化。
3.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肾功能衰竭可能由先天性肾脏疾病、感染等引起。家长要注意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避免儿童接触肾毒性物质,在治疗其他疾病时,严格按照儿童用药原则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肾脏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肾脏功能本身有一定程度的生理性减退,更容易发生肾功能衰竭。要注意定期体检,关注肾功能变化。在用药方面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减慢,避免自行滥用药物,用药前咨询医生。同时,要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的可导致肾损害的基础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