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炎可通过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来判断。症状上有局部疼痛(包括酸痛、胀痛,有扳机点及牵涉痛)、肌肉紧张与活动受限;体格检查可触诊到筋膜增厚或结节、扳机点,还能做颈椎或腰椎活动度试验;影像学中超声可观察筋膜形态和血流情况,MRI能清晰显示筋膜及周围组织病变。
一、症状表现判断
(一)疼痛特点
1.局部疼痛
筋膜炎患者常出现病变部位的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酸痛、胀痛等。例如,腰背筋膜炎患者会感到腰背部弥漫性的酸痛,这种疼痛在晨起时可能较为明显,活动后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长时间活动或劳累后又会加重。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无显著差异,但儿童筋膜炎相对少见,若儿童出现局部疼痛需警惕创伤等其他因素引起的可能。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久站)或有相关病史(如既往有肌肉劳损史)的人群,更要关注局部疼痛情况。
疼痛部位相对固定,可在触摸病变筋膜时发现压痛明显的点,称为“扳机点”,按压扳机点可引起局部疼痛并可向远处放射。
2.牵涉痛
有时筋膜炎的疼痛会牵涉到周围部位,比如颈部筋膜炎可能会引起肩部甚至上肢的牵涉痛,但疼痛的根源仍在颈部筋膜病变处。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身体机能的变化,可能更容易出现牵涉痛被误判的情况,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肌肉紧张与活动受限
1.肌肉紧张
受累部位的肌肉可出现紧张、痉挛的情况。触摸时能感觉到肌肉较硬,这是因为筋膜炎症刺激导致肌肉保护性收缩。对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由于肌肉使用频繁,更容易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不同性别在肌肉紧张的表现上无本质区别,但女性可能在产后等特殊时期,由于身体激素变化等因素,若出现筋膜炎,肌肉紧张情况可能与平时有所不同。
2.活动受限
由于疼痛和肌肉紧张,患者会出现相应部位的活动受限。例如,足底筋膜炎患者行走时会感到疼痛,导致步行受限;肩部筋膜炎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小,不能自如地进行上举、外展等动作。年龄较小的儿童若出现筋膜炎导致活动受限,家长往往能较早发现孩子的运动异常,而老年人可能本身活动能力就有所下降,筋膜炎引起的活动受限可能被误认为是衰老的正常表现而被忽视。
二、体格检查判断
(一)触诊
1.筋膜增厚或结节
医生通过触诊可以发现病变筋膜可能存在增厚、结节等情况。在腰背筋膜炎的检查中,医生用手在腰背部触摸,可感觉到筋膜组织比正常部位增厚,或者能触及到条索状的结节。对于有肥胖问题的人群,由于脂肪层较厚,触诊可能会有一定难度,但仍可通过手法感知筋膜的异常情况。不同体型的人群在触诊时需要医生调整触诊的力度和手法。
2.扳机点检查
如前所述,找到扳机点是筋膜炎体格检查的重要内容。医生会用指腹轻压可疑部位,若患者出现疼痛加剧并向周围放射的情况,提示可能存在扳机点,这对于判断筋膜炎的部位和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的患者对扳机点按压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因为疼痛耐受性相对较低而表现出更明显的躲避反应。
(二)特殊试验检查
1.颈椎或腰椎活动度试验
对于颈部或腰部筋膜炎患者,进行颈椎或腰椎活动度试验。比如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旋转等活动度检查,若活动度减小且伴有疼痛,提示颈部筋膜炎可能。腰椎活动度试验包括前屈、后伸、侧屈等,若活动时出现疼痛加剧,可能与腰椎筋膜炎相关。老年人由于颈椎和腰椎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进行活动度试验时需要格外小心,避免过度操作导致损伤加重。
三、影像学检查判断
(一)超声检查
1.筋膜形态观察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筋膜的形态。筋膜炎患者的筋膜可能出现增厚、回声改变等情况。通过超声能够看到筋膜层的结构变化,对于早期筋膜炎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不同频率的超声探头可以根据检查部位进行选择,例如检查浅表的足底筋膜时,可选用高频超声探头。对于体型较瘦的人群,超声检查的效果相对较好,而肥胖人群可能因为脂肪层的干扰影响对筋膜情况的观察。
2.血流情况评估
超声还可以评估病变部位的血流情况。筋膜炎部位由于炎症反应,局部血流可能会增加。通过观察血流信号的强弱等情况,可以辅助判断筋膜炎的炎症活动程度。年龄较小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时需要在安静状态下配合,可能需要家长协助安抚。
(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1.筋膜及周围组织成像
MRI能够提供软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对于筋膜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清晰显示筋膜的病变情况,如筋膜增厚、水肿等。在观察周围肌肉、韧带等组织是否受到累及方面也有优势。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筋膜炎病例,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不同年龄的患者进行MRI检查时需要注意固定体位,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等辅助下配合检查,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