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包括肾脏自身疾病(如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血管性疾病(如肾动脉狭窄、肾静脉血栓形成)、尿路梗阻(如先天性和后天性尿路梗阻)。肾脏自身疾病中肾小球疾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管-间质疾病有急性和慢性;血管性疾病中肾动脉狭窄有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肾静脉血栓形成与高凝状态有关;尿路梗阻有先天性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和后天性的结石、肿瘤等原因。
一、肾脏自身疾病
1.肾小球疾病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常见原因之一,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从病理机制看,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内,引发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影响肾脏正常的滤过功能。例如膜性肾病,其发病与自身抗体产生有关,抗体与肾小球基底膜上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受损,逐渐发展可引起肾功能衰竭。在儿童中,某些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也可能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与儿童自身免疫调节尚未完全成熟,易发生免疫紊乱有关。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女性,由于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异常,产生针对自身组织的抗体,累及肾脏时,肾小球受到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攻击肾脏的肾小球等结构,引起炎症和纤维化,影响肾功能。糖尿病肾病也是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与长期高血糖状态有关,高血糖导致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进而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生等病变,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且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病程延长,发病风险增加。
2.肾小管-间质疾病
急性间质性肾炎可由药物过敏、感染等引起。药物过敏如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磺胺类)后,机体产生过敏反应,导致肾小管-间质炎症,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感染因素如细菌、病毒感染累及肾小管-间质时,也会引起炎症损伤。在儿童中,感染相关的急性间质性肾炎较为常见,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易被病原体侵袭,且对药物的代谢和反应与成人有差异,药物过敏导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在儿童中也需密切关注。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多由急性肾盂肾炎反复发作未彻底治愈引起,细菌长期感染肾小管-间质,导致肾脏纤维化,影响肾脏功能。女性由于尿道短等解剖特点,更容易发生肾盂肾炎,若急性期未得到有效治疗,反复感染可逐渐发展为慢性肾盂肾炎,进而导致肾功能衰竭。
二、血管性疾病
1.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狭窄可由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原因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老年人,动脉壁上形成斑块,导致肾动脉狭窄,肾脏血流减少,肾脏灌注不足,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引起血压升高和肾功能逐渐减退。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好发于年轻女性,主要是肾动脉中层的异常发育,导致肾动脉狭窄。无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肾动脉狭窄,都会使肾脏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长期肾灌注不足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进而引发肾功能衰竭。在老年人中,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肾动脉狭窄较为常见,而年轻女性则需警惕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导致的肾动脉狭窄。
2.肾静脉血栓形成
各种原因导致血液高凝状态时易发生肾静脉血栓形成,如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大量蛋白尿丢失,体内蛋白质失衡,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增加,同时抗凝血因子减少,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肾静脉血栓。妊娠、创伤等也可能诱发肾静脉血栓形成。肾静脉血栓形成后,肾脏静脉回流受阻,影响肾脏的血液循环,导致肾脏淤血、缺氧,损伤肾脏组织,影响肾功能。肾病综合征患者中,尤其是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明显的患者,肾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
三、尿路梗阻
1.先天性尿路梗阻
如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这是儿童常见的尿路梗阻原因之一。由于胚胎发育异常,肾盂和输尿管连接部位的狭窄,导致尿液从肾盂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力逐渐升高,压迫肾实质,影响肾脏功能。随着年龄增长,梗阻情况若未得到解决,肾功能会逐渐受损。在新生儿和婴儿中,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较为常见,需通过超声等检查早期发现,及时干预。
2.后天性尿路梗阻
尿路结石是常见的后天性尿路梗阻原因,结石可发生在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当结石堵塞尿路时,尿液排出受阻,梗阻上方的尿路扩张,压力升高,影响肾脏的尿液排泄和正常功能。男性由于尿道较长等因素,尿路结石的发生可能与前列腺增生等因素有关,前列腺增生可压迫尿道,导致尿路梗阻,进而影响肾脏功能。女性尿路结石也较为常见,与尿液中某些成分异常等因素有关,尿路梗阻后若不及时处理,会逐渐损害肾功能。此外,泌尿系统肿瘤也可引起尿路梗阻,肿瘤生长堵塞尿路,如肾癌、膀胱癌等,随着肿瘤的增大,会阻碍尿液的正常流通,导致肾功能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