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疾病有多种类型,包括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肠道血管性疾病(如缺血性肠炎、肠道血管瘤)及其他原因(如过敏性紫癜、肠套叠),不同疾病在年龄性别因素、发病机制、病史影响等方面各有特点。
一、肠道感染性疾病
(一)细菌性痢疾
1.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感染。
2.发病机制:志贺菌感染肠道后,侵袭肠黏膜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坏死和溃疡,导致拉肚子且常伴有便血,多为黏液脓血便,同时可伴有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3.病史影响:近期有不洁饮食史或与细菌性痢疾患者密切接触史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二)阿米巴痢疾
1.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2.发病机制: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在肠道,侵袭肠壁组织,引起组织坏死形成溃疡,通常表现为暗红色果酱样大便,带血且有特殊腥臭味,可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病情轻重不一。
3.病史影响:去过流行地区或有阿米巴痢疾患者接触史可能致病。
二、炎症性肠病
(一)溃疡性结肠炎
1.年龄与性别因素: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有研究显示女性发病可能略多于男性。
2.发病机制: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表现为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导致腹泻、黏液脓血便,还可伴有腹痛、里急后重、消瘦等症状,病情易反复发作。
3.病史影响: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长期精神紧张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二)克罗恩病
1.年龄与性别因素:发病年龄多在15-3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
2.发病机制:也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肠道疾病,病变可累及肠道全层,呈节段性分布。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粪便多为糊状,一般无黏液脓血便,若病变累及肠道血管可出现便血,还可伴有发热、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病程漫长,易复发。
3.病史影响: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三、肠道肿瘤
(一)结肠癌
1.年龄与性别因素: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2.发病机制:结肠癌是肠道的恶性肿瘤,随着肿瘤的生长,肿瘤组织缺血坏死、破溃,可导致大便习惯改变、腹泻、便血等症状,便血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与粪便混合,还可伴有腹痛、腹部肿块、消瘦等表现。
3.病史影响:有结肠癌家族史、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患有结肠腺瘤等癌前病变的人群发病风险增加。
(二)直肠癌
1.年龄与性别因素: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2.发病机制:直肠癌是直肠部位的恶性肿瘤,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表面破溃出血,表现为便血,多为鲜红色,附着于粪便表面,还可伴有便意频繁、里急后重、大便变细等症状,病情进展可出现腹痛、消瘦等表现。
3.病史影响:有直肠癌家族史、直肠慢性炎症病史等人群发病风险较高。
四、肠道血管性疾病
(一)缺血性肠炎
1.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
2.发病机制:由于肠道血管狭窄或栓塞等原因导致肠道缺血,肠黏膜损伤、坏死,引起腹泻、便血,便血程度不一,可伴有腹痛,疼痛性质多为绞痛,病情严重程度与肠道缺血的范围和程度相关。
3.病史影响:有动脉硬化、心房颤动等病史的人群,因容易发生血管栓塞,患缺血性肠炎的风险增加。
(二)肠道血管瘤
1.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2.发病机制:肠道内存在血管瘤,血管瘤破裂可导致便血,一般为间断性便血,出血量可多可少,若血管瘤较小可能仅有少量便血,较大血管瘤破裂时可出现大量便血,同时可能伴有腹痛等症状。
3.病史影响: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的人群可能存在肠道血管瘤。
五、其他原因
(一)过敏性紫癜
1.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
2.发病机制: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由于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累及肠道时可引起肠道黏膜出血、水肿,出现腹泻、便血,便血多为暗红色,可伴有腹痛、关节痛、皮疹等表现。
3.病史影响:有明确过敏原接触史的人群易发病,如食物(鱼虾、蛋类等)、药物、感染等因素。
(二)肠套叠
1.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2.发病机制:婴幼儿肠套叠多是由于肠管蠕动功能紊乱等原因导致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引起肠梗阻,同时肠壁血管受压导致肠黏膜出血,表现为突发的剧烈腹痛、果酱样血便、腹部肿块等症状。
3.病史影响:饮食改变、肠道感染等可能诱发肠套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