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盂肾炎是肾盂和肾实质的急性细菌性炎症,主要由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经尿道上行感染引起,女性易患,有全身和局部症状,实验室检查尿白细胞等增多、细菌培养有致病菌等,影像学检查可助诊,治疗需抗感染和对症支持,多数可治愈,不彻底可转为慢性;急性肾炎常指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儿童及青少年多发,由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反应致,有典型和不典型表现,实验室检查尿蛋白等异常、血清补体C3降低等,影像学检查可助诊,治疗需休息对症、处理感染灶,多数预后好,少数可迁延或发展为慢性肾炎等。
一、疾病定义与病因
急性肾盂肾炎
是肾盂和肾实质的急性细菌性炎症,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多由尿道上行感染引起,女性由于尿道短而宽且靠近肛门,更易发生,性生活、尿路梗阻(如结石、前列腺增生)、机体免疫力低下等是常见诱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育龄女性高发。
急性肾炎
常指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典型病因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免疫反应,感染灶多为上呼吸道(如扁桃体炎)或皮肤感染,通过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导致发病。
二、临床表现
急性肾盂肾炎
全身症状:起病急骤,常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寒战、乏力、头痛、恶心、呕吐等,体温多呈弛张热,部分患者体温波动较大。
局部症状:泌尿系统症状主要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以及腰痛、肾区叩击痛,尿液检查可见白细胞管型,这是肾盂肾炎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急性肾炎
典型表现:前期常有链球菌感染病史,1-3周后出现血尿,可为肉眼血尿(尿液呈洗肉水样)或镜下血尿,同时伴有蛋白尿,轻至中度水肿,多从眼睑、颜面部开始,晨起明显,部分患者有高血压,儿童患者高血压表现相对突出。
不典型表现:少数患者可表现为无症状性尿检异常,仅在尿常规检查时发现血尿、蛋白尿等。
三、实验室检查
急性肾盂肾炎
尿常规:尿白细胞增多,常>5个/高倍视野,可见白细胞管型、红细胞,尿蛋白可呈弱阳性,尿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菌落计数>10CFU/ml有诊断意义。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有全身感染症状时更明显。
肾功能:一般无明显异常,严重感染时可出现一过性肾功能损害,感染控制后多可恢复。
急性肾炎
尿常规:尿蛋白阳性,尿沉渣可见红细胞增多,可见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等,急性期可伴有白细胞增多。
血清学检查:血清补体C3降低,8周内恢复正常是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典型表现,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升高提示近期有链球菌感染史。
肾功能:初期可出现一过性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表现为肌酐清除率降低、血肌酐轻度升高,多于1-2周后恢复正常。
四、影像学检查
急性肾盂肾炎
超声检查:可发现肾盂肾盏黏膜增厚、肾髓质回声增强等改变,有助于排除尿路梗阻等并发症,如存在结石、肾积水等梗阻因素时可清晰显示。
静脉肾盂造影(IVP):急性期一般不做,慢性期可见肾盂肾盏变形、缩窄等慢性改变,急性期可能因肾功能受损显影不佳。
急性肾炎
超声检查:双肾可呈弥漫性肿大,皮质回声增强,肾实质厚度增加,早期肾脏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后期多无明显异常。
肾活检:必要时可行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病理表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细胞增生,以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为主,免疫荧光可见IgG及C3呈颗粒状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
五、治疗原则
急性肾盂肾炎
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有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半合成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等,一般疗程为10-14天,轻症患者可口服抗生素治疗,重症患者需静脉给药。
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给予退热治疗,多饮水,保持尿液引流通畅,如有尿路梗阻等基础疾病需同时处理。
急性肾炎
休息与对症治疗:急性期需卧床休息,直至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常。水肿明显者限制钠盐摄入,使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减轻水肿,血压升高者给予降压药物(如ACEI或ARB类药物)控制血压。
感染灶治疗:若有链球菌感染灶,需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一般应用2周或直至治愈,以清除潜在的抗原。
透析治疗:少数发生急性肾衰竭且有透析指征时,需行透析治疗,多为暂时性透析,患者肾功能多可恢复。
六、预后
急性肾盂肾炎
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后,多数患者可治愈,预后良好,但若治疗不彻底可转为慢性肾盂肾炎,影响肾功能。女性患者在妊娠、尿路梗阻等情况下易复发,需注意预防。
急性肾炎
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儿童患者预后较成人好,多数在数月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遗留少量尿异常及高血压,但多数可在1-2年恢复,仅极少数患者可迁延不愈转为慢性肾炎,甚至发展为肾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