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肿瘤早期有多种症状表现。疼痛为早期常见症状,可为隐痛等且随病情进展加重;部分患者可触及局部肿块;脊柱活动受限,不同人群表现略有不同;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相关神经功能障碍表现;还可有消瘦、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
表现:多为早期常见症状,可为隐痛、钝痛或刺痛等。疼痛程度可轻可重,且可能具有间歇性,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加重且变为持续性。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疼痛表现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述不清而容易被忽视。例如,青少年脊椎肿瘤患者可能最初仅表现为轻微的腰背部疼痛,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稍缓解,易被误认为是生长痛等而未引起重视。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弯腰劳作等人群,本身就存在脊椎相关劳损风险,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脊椎部位疼痛且持续不缓解,需警惕脊椎肿瘤可能。有脊椎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脊椎骨折、椎间盘病变等,发生脊椎肿瘤的风险相对较高,其疼痛表现可能与基础病史疼痛有不同特点,需仔细鉴别。
机制:肿瘤生长过程中刺激或压迫脊椎周围的神经、组织等,导致疼痛感受器受到刺激,从而产生疼痛感觉。
局部肿块
表现:部分患者可在脊椎相应部位触及肿块,肿块大小不一。一般来说,体表可触及的脊椎肿瘤肿块相对较少见,但深部的脊椎肿瘤可能在体表难以直接触及。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若发现孩子脊椎部位异常隆起或可触及质地较硬的肿块,应高度重视。女性在妊娠期或哺乳期,身体状况特殊,若发现脊椎部位肿块,需综合考虑激素变化等因素对脊椎的影响,但仍不能忽视脊椎肿瘤的可能性。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接触某些致癌因素等人群,若发现脊椎局部异常肿块,要及时就医检查。有脊椎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局部组织可能发生异常增生等情况,需与脊椎肿瘤复发等情况相鉴别。
机制:肿瘤细胞增殖形成团块,或肿瘤周围组织反应性增生等导致局部出现肿块。
脊柱活动受限
表现:患者可能感觉脊椎的活动范围减小,如弯腰、转身、伸屈等动作受到限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略有不同,儿童由于身体柔韧性较好,早期脊柱活动受限可能不太明显,但会出现姿势异常,如弯腰时身体不平衡等。女性在孕期由于身体重心改变等原因,若本身有脊椎肿瘤,可能会较早出现脊柱活动受限相关表现。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缺乏运动的人群,脊椎活动度本就相对有限,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脊柱活动受限加重,需排查脊椎肿瘤。有脊椎外伤史的人群,脊柱活动受限可能与外伤后修复等情况有关,但也需警惕脊椎肿瘤导致的活动受限。
机制:肿瘤侵犯脊椎骨质、周围软组织等,影响脊椎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导致脊柱活动受限。
神经功能障碍相关表现
脊髓受压表现:若肿瘤压迫脊髓,不同节段的脊髓受压会出现不同症状。颈段脊髓受压可导致上肢麻木、无力,精细动作困难等;胸段脊髓受压可能引起躯干感觉异常、下肢无力、行走困难等;腰段脊髓受压可出现下肢麻木、疼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对于儿童患者,脊髓受压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相关的神经功能,如影响下肢运动发育等。女性患者若在妊娠期出现脊髓受压相关表现,需考虑肿瘤对妊娠和脊髓功能的双重影响。生活方式不良、有脊椎基础病的人群,脊髓受压风险相对较高,需密切关注自身神经功能变化。有脊椎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脊髓受压可能是肿瘤复发等原因导致。
神经根受压表现:受压神经根支配区域会出现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例如,颈椎神经根受压可导致肩部、上肢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腰椎神经根受压可引起臀部、下肢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神经根受压表现类似,但儿童患者可能因神经根较细,受压后症状出现相对较早且可能更严重。长期保持不良姿势人群,神经根受压风险增加,出现相关症状时需警惕脊椎肿瘤可能。有脊椎炎症等病史的人群,神经根受压可能与炎症波及神经根有关,但也不能排除脊椎肿瘤因素。
全身症状
消瘦、乏力:肿瘤属于消耗性疾病,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无论年龄、性别,若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伴有全身无力,活动耐力降低,需考虑是否存在脊椎肿瘤等消耗性疾病。长期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等人群,本身体质相对较弱,若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更应排查脊椎肿瘤。有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其身体基础状况较差,出现消瘦、乏力等症状时需全面评估,包括脊椎肿瘤的可能性。
发热:部分脊椎肿瘤患者可能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但也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儿童患者发热时需特别注意与感染性疾病等鉴别,因其自身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免疫力可能有波动,若出现发热伴脊椎相关症状,需综合分析。长期接触环境污染物等人群,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需排查脊椎肿瘤。有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出现发热时要考虑多种可能病因,包括脊椎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