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天尿失禁的原因包括发育性、病理性、心理因素及其他因素。发育性因素有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膀胱功能发育问题;病理性因素包含泌尿系统感染、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脊柱裂;心理因素有受惊吓、生活环境变化、排尿习惯训练不当等;其他因素如摄入过多利尿性饮品、全身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
一、发育性因素
1.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
对于婴幼儿来说,其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尤其是控制排尿的脊髓和大脑皮层之间的神经传导通路还在逐步完善中。一般婴儿在1-2岁左右开始逐渐具备自主控制排尿的能力,如果在此之前出现白天尿失禁,可能与神经系统发育未达到完善阶段有关。例如,部分1岁多的幼儿,由于神经调控功能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地感知膀胱充盈并及时做出反应,就容易出现白天偶尔尿失禁的情况。
学龄前儿童如果神经系统发育相对滞后,也可能影响对排尿的控制。比如有些5-6岁的儿童,膀胱感觉功能和大脑指令传递功能还未完全协调,导致不能准确感知膀胱内尿液量并在合适的时候去厕所排尿,从而出现白天尿失禁现象。
2.膀胱功能发育问题
膀胱容量较小是常见原因之一。儿童的膀胱容量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年龄较小的儿童膀胱容量相对有限,若摄入较多水分,就容易在没有及时去厕所的情况下发生尿失禁。例如,3岁以下儿童膀胱容量约为50-150ml,相对较小,如果短时间内喝水较多,就可能超出膀胱的容纳能力,出现白天尿失禁。
膀胱逼尿肌和括约肌功能不协调也会导致白天尿失禁。逼尿肌负责收缩使尿液排出,括约肌负责关闭尿道防止尿液流出,两者需要协同工作来控制排尿。如果儿童膀胱逼尿肌过度活跃或者括约肌功能失调,就会出现不自主排尿的情况。比如有的儿童膀胱逼尿肌经常不自主收缩,还没到达厕所就已经排尿,导致白天尿失禁。
二、病理性因素
1.泌尿系统感染
当儿童泌尿系统受到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时,炎症刺激会影响膀胱和尿道的正常功能。例如膀胱炎,炎症会使膀胱黏膜敏感性增高,导致频繁产生尿意,而且可能无法正常控制排尿,从而出现白天尿失禁。研究表明,泌尿系统感染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女孩,因为女孩尿道短,更容易受到细菌侵袭。据统计,约有10%-15%的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发生一次泌尿系统感染,其中部分儿童可能会出现白天尿失禁的症状。
尿道炎也可能引起白天尿失禁,炎症会刺激尿道,导致尿道括约肌功能紊乱,使得尿液不能正常控制排出。儿童泌尿系统感染除了有尿失禁表现外,还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如排尿时哭闹、尿液混浊等。
2.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
常见的如先天性尿道下裂,这是一种男性儿童常见的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尿道下裂会导致尿道开口位置异常,影响正常排尿功能,患儿可能出现白天尿失禁现象。尿道下裂的发生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尿道沟融合不全有关,这种畸形不仅会引起排尿异常,还可能影响日后的生殖功能等。
先天性膀胱输尿管反流也是导致儿童白天尿失禁的病理性因素之一。由于膀胱输尿管反流,尿液会从膀胱逆流回输尿管甚至肾脏,长期反流可能引起泌尿系统感染、肾脏损害等,同时也会影响膀胱的正常排尿控制,导致白天尿失禁。膀胱输尿管反流在儿童中的发生率约为1%-2%,通过超声、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等检查可以辅助诊断。
3.脊柱裂
脊柱裂是一种神经管缺陷性疾病,若病变影响到脊髓和马尾神经,就会导致排尿功能障碍。脊髓脊膜膨出型脊柱裂患儿,由于脊髓和神经受损,膀胱和尿道的神经调控功能受到影响,可出现白天尿失禁,同时还可能伴有下肢运动障碍、下肢感觉异常等表现。脊柱裂的发生与孕期叶酸缺乏等因素有关,在胚胎发育早期神经管闭合不全导致脊柱裂形成,这种疾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需要早期诊断和干预。
三、心理因素及其他因素
1.心理因素
当儿童受到惊吓、突然的生活环境变化等心理刺激时,可能会出现白天尿失禁。例如,有的儿童刚上幼儿园,面临新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学,心理上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从而影响对排尿的控制,出现白天尿失禁情况。这种心理性因素导致的尿失禁在学龄前儿童中较为常见,一般在儿童适应新环境、心理压力缓解后,尿失禁症状会逐渐消失。
有的儿童存在排尿习惯训练不当的情况,也可能引发心理性尿失禁。比如过早停止尿布训练或者训练方法不恰当,使儿童没有形成良好的自主排尿意识,长期下来可能导致白天尿失禁。
2.其他因素
摄入过多利尿性饮品,如大量饮用西瓜汁、可乐等,会使儿童尿液生成增多,如果不能及时找到厕所排尿,就容易出现白天尿失禁。例如夏季儿童大量饮用冰镇可乐后,尿量增加,如果没有及时引导去厕所,就可能发生尿失禁。
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间接导致儿童白天尿失禁,如糖尿病,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尿糖增多,产生渗透性利尿,尿量增加,若不能及时排尿就会出现尿失禁情况。但儿童糖尿病相对较少见,需要结合血糖检测等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