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背筋膜炎可通过一般治疗(休息姿势调整、物理治疗)、运动疗法(拉伸运动、强化运动)、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外用药物)、中医治疗(针灸、推拿按摩)综合治疗,根据年龄等选合适方案,非药物干预为主,严重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姿势调整
对于后背筋膜炎患者,充分休息是基础。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不良姿势,如久坐、弯腰驼背等。例如,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群,每工作1小时左右应起身活动10-15分钟,伸展背部肌肉,调整姿势,以减轻后背肌肉筋膜的持续紧张。不同年龄人群均需注意,儿童在学习时要保持正确坐姿,避免书包过重导致背部肌肉劳损;老年人则应选择合适的座椅,避免久坐后起身困难加重筋膜炎症状。
睡眠时选择合适的床垫和枕头也很重要。床垫不宜过软或过硬,过软会使脊柱过度弯曲,过硬则不能很好地贴合身体曲线,一般选择中等硬度的床垫。枕头高度以一拳高(约8-10厘米)为宜,保持颈椎与胸椎的生理曲度,减轻后背筋膜在睡眠时的压力。
2.物理治疗
热敷: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可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进行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皮肤较娇嫩,热敷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同样要留意温度,防止低温烫伤。
红外线照射: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改善后背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照射距离一般为30-50厘米,每次照射15-20分钟,每天1-2次。不同年龄人群在照射时均需注意避免直接照射眼睛等敏感部位。
超声波治疗:超声波能深入组织内部,促进组织的修复和代谢。治疗时需由专业人员操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参数,一般每次治疗10-15分钟,每周进行数次。儿童进行超声波治疗时要特别谨慎,需严格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确保安全。
二、运动疗法
1.拉伸运动
背部伸展运动:站立位,双脚与肩同宽,双手向上伸直,然后尽量向后伸展,保持10-15秒,重复10次左右。也可以在俯卧位时,双手放在身体两侧,慢慢将上半身抬起,使背部肌肉得到拉伸,每次保持5-10秒,重复8-10次。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进行,但要注意运动幅度和强度,儿童运动时需在成人监护下进行,避免过度拉伸造成损伤;老年人运动时要缓慢进行,防止因骨质疏松等原因导致意外。
颈部拉伸运动:颈部左右侧屈,缓慢将耳朵向肩膀方向靠近,左右各保持10-15秒,重复5-8次;颈部前屈后伸,头部向前尽量低,然后向后仰,各保持10-15秒,重复5-8次。颈部的拉伸有助于缓解因颈部姿势不良引起的后背筋膜紧张,不同年龄人群均需注意动作轻柔,避免用力过猛。
2.强化运动
核心肌群训练:平板支撑是一种有效的核心肌群训练方法,可从短时间开始,如每次保持10-20秒,逐渐增加到每次30-60秒,每天进行3-4组。核心肌群强壮后能更好地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减轻后背筋膜的压力。不同年龄人群核心肌群力量不同,儿童进行平板支撑时时间不宜过长,可从更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渐过渡;老年人进行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避免腰部过度用力。
背部肌肉强化运动:俯卧撑(针对成年人)或婴儿式俯卧撑(儿童可做)等运动可以强化背部肌肉。成年人做俯卧撑时,保持身体呈一条直线,每次下降时胸部尽量接近地面,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儿童做婴儿式俯卧撑时,双手撑地,臀部抬起,身体呈拱形,每次保持5-10秒,重复5-8次。
三、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但儿童一般不建议首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因其可能存在胃肠道等不良反应风险,除非在医生严格评估后认为利大于弊。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监测胃肠道反应及肾功能等,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
2.外用药物: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局部涂抹可通过皮肤吸收发挥抗炎止痛作用。儿童使用外用药物时要注意避免涂抹在破损皮肤处,且要密切观察皮肤反应;老年人皮肤相对薄嫩,使用时也要注意用量和涂抹范围,防止刺激皮肤。
四、中医治疗
1.针灸治疗:通过针刺背部相关穴位,如大椎、肺俞、膈俞等,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针灸治疗需由专业的中医师操作,不同年龄人群在针灸时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针灸时要尽量安抚其情绪,避免不配合;老年人则要注意穴位定位准确,防止因骨质疏松等原因导致进针不当。
2.推拿按摩:专业的推拿按摩师通过手法按摩后背肌肉筋膜,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推拿按摩要注意力度适中,儿童骨骼肌肉发育尚未成熟,推拿按摩需谨慎;老年人若有骨质疏松等情况,要避免用力过猛的推拿,防止骨折等意外发生。
后背筋膜炎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一般以非药物干预为主,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