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退变后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引发腰部及下肢症状,常见病因有不良生活方式和发育因素,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可通过保持正确姿势、加强腰部锻炼、合理运动与工作调整来预防。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正常腰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三部分组成,起到缓冲压力、稳定脊柱的作用,年轻人的腰椎间盘本身具有一定弹性和修复潜能,但因一些因素易引发突出。
二、常见病因
不良生活方式
久坐久站:年轻人因工作等原因长时间保持久坐久站姿势,会使腰椎间盘承受不均匀压力,增加椎间盘退变及突出风险。例如长时间伏案工作的办公室职员,腰椎处于前屈位,椎间盘后方承受较大压力,长期如此易导致纤维环损伤。
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会使腰部肌肉力量减弱,对腰椎的稳定作用降低,无法有效缓冲外力对椎间盘的冲击,使得椎间盘更容易发生退变和突出。比如长期缺乏运动的年轻人,腰部肌肉相对薄弱,在突然腰部用力时就可能引发椎间盘突出。
腰部外伤:年轻人活动量较大,腰部外伤相对常见。急性腰部外伤可能直接导致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例如运动时腰部受到撞击、意外摔倒等情况,都可能引发腰椎间盘突出。
发育因素:部分年轻人可能存在腰椎先天发育异常,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等,使得腰椎结构异常,增加了椎间盘承受不平衡应力的几率,从而更容易发生椎间盘突出。
三、临床表现
腰部症状:多数年轻人首发症状为腰部疼痛,疼痛可表现为钝痛、刺痛或放射性疼痛,疼痛部位一般在下腰部,久坐、久站或劳累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
下肢症状:当椎间盘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时,可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疼痛从臀部开始,逐渐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直至足部;麻木可表现为下肢皮肤感觉减退,如小腿外侧、足背等部位感觉麻木。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下肢无力,严重时可影响行走功能。
四、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等,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提示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加强试验可进一步辅助判断。例如直腿抬高试验时,患者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侧下肢,抬高在60°以内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即为阳性。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腰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等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腰椎是否存在病变,但对于椎间盘本身的显示不够清晰。
CT检查:能较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受压的情况,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检查方法之一。
磁共振成像(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全面观察椎间盘退变程度、髓核突出情况以及脊髓、神经根等结构的改变,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五、治疗与康复
非手术治疗
卧床休息:急性发作期应严格卧床休息,一般卧床3-4周,可缓解腰部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压力,促进炎症消退。例如患者需卧硬板床,保持仰卧位,减少腰部活动。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伸腰椎,增加椎间隙宽度,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症状。牵引重量和时间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
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可促进腰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年轻人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可能产生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还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营养受损的神经根。
手术治疗
对于经过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等情况的年轻人,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和微创手术等,需根据患者病情由医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六、预防措施
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坐立还是站立,都要保持正确姿势,久坐时应选择有良好腰部支撑的座椅,保持腰部挺直,膝关节略高于髋关节,避免弯腰驼背;站立时要挺胸收腹,双肩后展。
加强腰部锻炼:进行适当的腰部肌肉锻炼,如小燕飞、五点支撑法等,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维持腰椎稳定性。小燕飞锻炼方法为患者俯卧位,双手背后,双腿伸直,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形似飞燕;五点支撑法是患者仰卧位,双肘部及背部顶住床面,腹部及臀部向上抬起,依靠双肩、双肘部和双脚这五点支撑起整个身体的重量。
合理运动与工作调整: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工作一段时间后要适当活动腰部,进行简单的腰部伸展运动;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如游泳等,游泳时水的浮力可减轻身体自重对腰椎的压力,是一种对腰椎有益的运动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