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膨出是较轻的腰椎间盘病变,中老年人因退变、年轻人因外伤等易患,病因有退变和损伤,表现为腰部及下肢症状,可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康复锻炼,还需通过保持良好姿势、避免外伤、适度锻炼来预防。
一、定义与基本病理
腰椎间盘膨出是腰椎间盘病变的一种较轻形式,正常的腰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构成,当椎间盘受到退变、损伤等因素影响时,髓核向周围膨胀,使得纤维环超出椎体终板边缘,但纤维环未完全破裂,这就是腰椎间盘膨出。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人由于椎间盘退变等因素相对更容易出现,而年轻人若有腰部外伤等情况也可能引发。性别方面,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差异,但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不良姿势工作的人群,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常见病因
1.椎间盘退变: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的水分逐渐减少,弹性下降,纤维环韧性降低,这是腰椎间盘膨出最基本的内在因素。例如,30岁以后椎间盘开始出现退变迹象,随着年龄进一步增加,退变程度会逐渐加重。
2.损伤:急性损伤如腰部受到撞击、过度扭转等,可能会使原本有退变基础的椎间盘进一步受损,导致纤维环部分破裂,髓核膨出。长期反复的腰部损伤,如长期弯腰劳作、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逐渐积累导致椎间盘膨出。比如长期久坐的办公室人群,由于腰部长期处于前屈姿势,椎间盘承受的压力不均匀,容易引发退变和膨出。
三、临床表现
1.腰部症状:多数患者会出现腰部疼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一般为隐痛或酸痛,在劳累后、久坐久站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腰部活动受限,尤其是前屈、后伸、旋转等活动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下肢症状:当膨出的椎间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时,可能会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疼痛可从臀部沿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放射至足部,麻木也多发生在相应的神经支配区域。例如,压迫坐骨神经时,患者会出现坐骨神经痛的表现。不过,相比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膨出导致下肢症状的程度相对较轻,因为纤维环未完全破裂,对神经根的压迫相对较小。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腰部的视诊、触诊、叩诊等,观察腰部有无畸形、压痛部位等。例如,在病变椎间盘相应的棘突间或棘突旁可能会有压痛。还会进行直腿抬高试验等神经牵拉试验,若试验结果阳性,提示可能存在神经根受压。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腰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等情况,可能发现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表现,但对于椎间盘本身的显示不如CT和MRI清晰。
CT检查:能较好地显示椎间盘膨出的情况,可看到椎间盘向周围均匀膨出,超出椎体边缘,硬膜囊可能有轻度受压等表现。
MRI检查:是诊断腰椎间盘膨出较为准确的方法,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的形态、髓核膨出的程度以及对神经根、硬膜囊等结构的压迫情况,能全面评估腰椎间盘的病变情况。
五、治疗与康复
1.非手术治疗
休息:急性发作期应注意休息,避免腰部过度活动,可减轻椎间盘对周围组织的刺激。对于年轻人来说,适当休息往往能使症状得到较好的缓解;中老年人也需要通过休息来促进腰部损伤的修复。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牵引等。热敷可以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能放松腰部肌肉,减轻疼痛;牵引可增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但牵引时要注意牵引的重量和角度等,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例如,对于长期久坐导致腰部肌肉紧张的人群,适当的按摩和热敷可能有较好的效果。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需注意药物的使用禁忌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对于有神经根水肿的患者,可能会使用脱水剂等药物,但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手段。
2.康复锻炼:在症状缓解期,可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小燕飞、五点支撑法等,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年轻人相对来说康复锻炼的耐受性较好,可以逐渐增加锻炼的强度和难度;中老年人锻炼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导致症状加重。例如,小燕飞锻炼可以增强腰背肌力量,每天可进行多次,每次保持一定时间,但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
六、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姿势: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睡姿都要保持正确。站立时应挺胸收腹,双肩放松;坐姿要保持腰部挺直,椅子要有合适的高度,使膝关节与髋关节保持同一水平;睡眠时选择合适的床垫,以维持腰椎的生理曲度。对于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群,要注意定时改变姿势,活动腰部。
2.避免腰部外伤:在进行剧烈运动或从事重体力劳动时,要注意保护腰部,避免腰部受到撞击、过度扭转等。例如,进行体育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搬运重物时要采用正确的姿势。
3.适度锻炼:坚持进行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如游泳、慢跑等,增强腰部及腹部肌肉力量,维持腰椎的稳定性。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锻炼方式,年轻人可以选择强度稍大的运动,中老年人则可选择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



